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瓷”情不渝 再续传奇
————一个传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创新的故事

作者:康月林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2日 10时12分14秒 编辑:redcloud

素有“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湖南醴陵,二千年来,一直秉持着湖湘文化精神,探索着泥与土、水与火的秘密,不断创新陶瓷新工艺与新技术,让古老的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千年传奇。

 

陶瓷,在英文单词中与“中国”同形同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见证,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征服世界,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度”的美誉。素有“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湖南醴陵,二千年来,一直秉持着湖湘文化精神,探索着泥与土、水与火的秘密,不断创新陶瓷新工艺与新技术,让古老的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千年传奇。

 

 

 

延续千年的筑梦之程

 

中国以“瓷”闻名,醴陵因“瓷”兴盛!醴陵之名始于秦,东汉之初正式置县,二千余载未易其名,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精于今。自古以来,醴陵以瓷立城、以瓷兴城,瓷与城相生相伴,相融相亲。可以说,陶瓷的发展史就是醴陵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奋斗史。

 

这里,是一方沃土。群山耸立,渌水激荡,交通便利,水陆相连,瓷土资源丰富,是上天赋予的天然制瓷场所。这里,是一方热土。一代又一代的醴陵陶瓷人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热情与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陶瓷烧制的先河,向海内外展示了登峰造极、独领风骚的灿烂辉煌。

 

据考证,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醴陵板杉古县城近郊就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生产的日用陶器为夹沙灰陶,火候高,质地坚韧,没有上釉,纹样清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沩山古窑曾是山山窑火,处处青烟。经考古发现,沩山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现在,沩山村仍保存着自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庙宇古塔等文物古迹100余处,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清朝雍正年间,沩山创办窑厂百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赁山采泥,生产釉下青花粗瓷,发达的瓷业一度使沩山成为繁华的“小南京”。至清晚期光绪二十年前后,以沩山为生产经营中心,醴陵仅瓷厂就有480余个,土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

 

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列强压力,开放全国市场,大批洋货倾销内地。湖南遭到疯狂的经济掠夺,本地实业遍受打击,几近凋零,醴陵土瓷业亦未幸免,岌岌可危。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赴日本考察瓷业技术,次年又来到醴陵进行实地调查,被誉为湖湘“整顿实业之始”。他们不辞劳苦、马不停蹄地深入到醴陵乡间,走遍全县山山水水,发现沩山的瓷土原料极其丰富,可以用来制作极好的瓷器,并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制定了十分系统的促进湖南瓷业振兴的实施方案,于1905年先后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与“湖南瓷业公司”,为湖南近代瓷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08年,醴陵彩瓷釉料生产日趋成熟,湖南瓷业公司成功研制出草青、海碧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并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打破我国长期釉下单彩瓷的局面,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瓷器装饰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釉下五彩瓷问世后,以其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五彩缤纷、永不褪色等特点,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质奖章。自此“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瓷器名扬华夏,走向世界。醴陵瓷业生产也逐步兴旺起来,成为湖南省四大支柱实业之一,大大增强了振兴湖南工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凤凰涅槃的追梦之路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多次受战争影响,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炮火,奄奄一息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犹枯木逢春般获得了新生。为了尽快恢复传统民族工业,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年近古稀,本在农村安享晚年的老先生不辞辛劳,迅速参与到抢救恢复釉下五彩瓷工艺的行列中,率领一班人不断改革创新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解决了釉下五彩瓷烧制周期长的难题。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如凤凰涅槃般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放光彩,获得“国瓷”美誉。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釉下五彩瓷凭借其晶莹润泽、环保健康的独特技艺,相继被选定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作生活用瓷,同时开始研究、开发、生产陈设瓷、礼品瓷和国宴用瓷。1958年,毛主席所用的“胜利杯”;1959年,中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首都工人体育馆所用的3万多件釉下彩瓷;1960年,周恩来赠送给缅甸的礼品瓷;1978年,邓小平赠送给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鹤文具;1998年,江泽民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2006年,胡锦涛赠送给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48国首脑及嘉宾的“牡丹天球瓶”,等等,均由醴陵制造。“毛主席用瓷”(简称“毛瓷”)等国家机关专用瓷和礼品瓷的创新设计,确立了醴陵陶瓷在新中国的地位,为醴陵赢得“红色官窑”的美誉,进一步推动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兴盛。

 

醴陵陶瓷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有着醴陵陶瓷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足迹。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松柴的消耗,1957年开始改造窑炉,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为了提高彩绘工作效率,1958年发明出彩绘贴花新工艺,产量大幅度提高。同年9月,醴陵陶瓷机械厂成立,告别了制瓷机械依靠外购的历史。1959年,成功研制出“电流吸铁机”装置,使泥料的除铁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上世纪6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醴陵瓷器公司将所属企业改建为国光、星火、永胜、力生、群力、新民等8家企业,由湖南省轻化工厅直接领导,进一步加快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壮大。1975年又突破传统分节手工拉坯成型的老传统,成功攻克了大型产品原料配方的技术难关,成为陶瓷产品成型的一大创举。1977年成功制造出领导釉下肖像,为釉下彩瓷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2005年,“川气入醴”,醴陵陶瓷企业将煤窑炉改造成燃气窑炉,大幅度减少了废渣与废气的排放,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变革,醴陵瓷业发展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醴陵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不断挖掘釉下五彩瓷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彩绘艺术,继承和弘扬釉下五彩瓷的历史文化,陶瓷产业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1985年,醴陵对欧美出口瓷居全国八大瓷业产区之首;华联瓷业自行研制出的炻瓷,以其瓷胎浑厚,花色独特,适应机械洗涤的特点,在国内外颇受欢迎。进入新世纪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屡出精品力作,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上频频现身。2003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来醴陵考察,题字赞誉“瓷魂”“红官窑”。2007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醴瓷代表作“扁豆双禽瓶”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扬帆起航的圆梦之旅

 

近年来,坐拥“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三大古“瓷都”等众多头衔的醴陵,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秉承文化自信,抢抓发展机遇,以创新促转型、以开放谋发展,更好地让醴陵“陶瓷梦”融入“中国梦”。

 

目前,醴陵陶瓷已经逐步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包装、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程陶瓷、陶瓷新材料等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醴陵现有陶瓷企业65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2017年,陶瓷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1.2%,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017年,醴陵县域综合发展实力排全省第4位,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工业竞争力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86位。

 

2016年,醴陵获批全国第三批陶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功创建首个国家级出口日用陶瓷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陶瓷产品畅销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701.8亿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电瓷产值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醴陵陶瓷行业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个,国家级、省级品牌荣誉70余个;有国家级陶瓷大师27位、省级大师271位,有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9个。20176月,湖南省地方标准《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正式颁布实施,醴陵陶瓷品牌影响力、在陶瓷行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按照“一谷一城一园”发展规划,醴陵投入近200亿元,打造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的陶瓷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中国陶瓷谷,同时,加快推进了东富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在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2017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共吸引来自25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671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达46.2万人次,进一步打响了“中国陶瓷谷”区域品牌,展示了陶瓷文化魅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梦想催人奋进,在陶瓷产业发展的路上,醴陵人从未停止过追梦的脚步,一如既往地朝着千亿陶瓷产业梦想进军。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对醴陵陶瓷产业殷切期望:只有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创新商业模式等,传统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醴陵人正是这样做的!醴陵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转型升级为引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台产业突围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了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等“四个十条”政策,从降低成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平台打造、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实体实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使醴陵陶瓷产业从辉煌的过去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醴陵市陶瓷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25)》,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陶瓷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国家级出口电瓷、日用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优势,加大优势产品出口力度。充分发挥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的平台作用,举办瓷博会等节会,发展壮大会展经济。

——坚持集群融合发展。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调控引导有机结合,推进陶瓷产业集群化、陶瓷企业规模化、日用陶瓷时尚化、电瓷电器智能化、釉下五彩高端化、新型陶瓷精专化,力争2020年将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

——坚持文化内涵发展。加快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建设,推动文化与陶瓷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沩山古窑”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挖掘历史,弘扬文化,彰显特色,打造陶瓷历史文化的研究地、陶瓷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焕发传统产业的活力。

 

“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不能没有陶瓷,陶瓷不能没有醴陵。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醴瓷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持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激情谱写湖湘釉下五彩的“传奇”,全力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文明新醴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醴陵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