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青年兴则国家兴

作者:张志初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2日 04时37分14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这一真理的光芒。100年前,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在长沙成立了“五四”时期全国最有梦想和魅力的青年社团——新民学会。从此,学会中许多人将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到寻找“国兴”、致力“国强”的征途中,谱写了一曲曲“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壮丽篇章。

 

青年兴于“忧患”而呼唤“国醒”

 

  1918年4月18日,在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中,也就是一个被称之为“刘家台子”的院子里,13位英姿焕发的青年精英激情聚首,宣告了新民学会的成立。当时,毛泽东不到25岁,蔡和森刚满23岁。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现实,《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绽放出一丝崭新的曙光。千里之外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宛如一道闪电,刺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那黑暗的夜空。不少仁人志士特别是进步青年,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湖南进步青年勇立潮头。

 

  湖南是一方神奇的水土,文脉深、文源广、文气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汨罗江的叹息穿越时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千年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熠熠生辉;“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自题画像的对联风骨依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的壮举警醒湘人、国人……

 

  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又浸润于湖湘文化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等一批青年学子,在湖南第一师范展开了“恰同学少年”的沸腾生活,开始放飞“指点江山”的青春梦想。毛泽东畅游北去的湘江,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展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蔡和森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心潮澎湃,感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一批忧国忧民、志同道合的湖湘青年,就这样汇聚到了“刘家台子”。他们要以自己强烈的忧患意识,唤醒中国这只沉睡已久的“狮子”,以非凡的责任担当,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百年后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世界上仍有一些敌对势力,不希望看到中华民族的强盛,我们要铭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至理名言。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更应常怀忧患之心,永不停息地砥砺奋进。

 

青年兴于“主义”而点亮“国魂”

 

  魂者,精神支柱也!漫漫长夜,最需要点亮的是“国魂”。一百年前,新民学会的青年精英们思考着一个沉重的问题:我们的“国魂”在哪里?

 

  英杰汇聚,“主义”为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他们也曾被自由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新村主义等思潮所俘获。毛泽东等人也曾进行过失败的新村试验。但他们毫不气馁,有组织地分成坚守国内和远赴欧洲两部分会员,继续进行艰辛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世界大潮翻腾,湘水不能沉闷。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感叹道:“咳,湘江,湘江!你真枉成于地球上。”进而笔锋一转:“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这浩浩荡荡的新思潮,是不是他们苦苦追寻的“魂”呢?

 

  当然,这还得从塞纳河畔和湘江之滨分别来梳理。1919年冬天,一艘法国邮轮离开上海,毛泽东在码头送行,蔡和森、向警予等人前往大洋彼岸的欧洲勤工俭学。在塞纳河畔的法国小镇蒙达尔纪,蔡和森、向警予“猛看猛译”马克思学说,捧着一本《资本论》结成了“向蔡同盟”。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新民学会旅欧分会成员和工学世界社社员共30余人召开了“蒙达尼会议”,正式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和建党主张。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三封信中,系统介绍马列的基本学说,并提出“明目张胆地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回信称,和森“这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元旦,湘江之滨的会员在长沙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新年会议。激烈争论过后,毛泽东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势”。这个“主义”是什么呢?他坚定地挥舞着手臂:“以我的接洽为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统一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这次年会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作为方法和道路。新民学会从寻找“主义”直到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诸多青年社团中脱颖而出并产生深远影响。

 

  青年兴于“主义”,而“主义”点亮“国魂”。新民学会从成立到1921年逐步停止活动,共三年多时间,前后有70多位会员,其中37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茫茫黑夜中点亮了“党魂”“军魂”和“国魂”。以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为代表的会员们,则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这个“主义”,将自己的鲜血融进了“初心”和“国魂”。

 

  时代可以变迁,灵魂不可缺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的“党魂”“军魂”和“国魂”。新时代的青年,唯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铸牢灵魂,肩负起新时代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青年兴于“联合”而积聚“国力”

 

  有一支歌,大家耳熟能详:“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国力”,不单纯是物质和银两的堆砌,最重要的是青年的团结与民众的联合。

 

  1919年7至8月,《湘江评论》在第2、3、4期上,连载了毛泽东的壮美长文《民众的大联合》。这种“大联合”,被毛泽东称之为“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要靠这种“大联合”来积聚能量、增强“国力”。

 

  “联合”,最基本的是凝聚志同道合者,实现“有师有友”。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提出:“人非圣贤,不能孜然而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有师有友,方不孤落寡闻。”1915年暑假过后,毛泽东“效嘤鸣之求,步将伯之呼”,发出《征友启事》,想方设法寻找有共同信仰、志趣相投的朋友。罗章龙以“纵宇一郎”的署名最早应征。共同的理念之下,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罗章龙等一批有志青年团结在一起,漫谈“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回忆时说:我逐渐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学生,人数不多,但都是思想上很认真的人。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新民学会正是这样一批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的汇聚,在之后释放出强大的力量。

 

  “联合”,最重要的是深入工农,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留在国内的新民学会会员,深入社会实践,以《湘江评论》《新湖南》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并为“驱张运动”四处奔波,直至取得胜利。以蔡和森为代表的旅法勤工俭学的会员,先后发动和组织了“二二八运动”“据款斗争”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等三大运动。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中,积聚了力量,也成熟了自己。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积聚和提升“国力”,靠一代代有志青年实现民众大联合,勠力同心、接力拼搏。新民学会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青年也是具有伟大“联合”精神的青年,这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国力”之所在。

 

青年兴于“奋斗”而改变“国运”

 

  新民学会一贯倡导砥砺品性,奋斗向上。《湘江评论》刊发的毛泽东的文章更是激励着每一位青年读者:“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读到这样的战斗雄文,连蔡和森54岁的母亲葛健豪也书赠《湘江评论》:“波骇涛惊,湘江掀起滔天浪;笔飞墨舞,评论发表激扬文。”

 

  毛泽东是这样“笔飞墨舞”的,也是这样率先奋斗的。《湘江评论》被查封后,他又接手办起《新湖南》周刊,言明“什么都可以牺牲,唯宗旨绝对不能牺牲!”《新湖南》成为了《湘江评论》的“化身”,不久也被张敬尧查封。战斗正未有穷期,不屈不挠的毛泽东利用《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继续发表锋利如刃的战斗檄文,撕开反动军阀统治的真面目,为改变民族和国家命运而奋力奔走呼号。

 

  奋斗是艰辛的,也是考验意志的。学会成立之初,就倡导“砥砺品行,改良人心习俗”,制定了“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的五条戒律。在寒秋的湘江,毛泽东“携来百侣曾游”,且冬天用冷水浴、夏天用日光浴强身健体,表现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决心和毅力。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与蔡和森、罗学瓒等24位青年奔走于北京、保定等地,常挤住在北方一铺通炕上“大被同眠”。无论在法国勤工俭学还是回国主编《向导》,蔡和森常常穿着单薄的衣服,忍受着严重的哮喘,翻着字典,刻着钢板,“猛看猛译”,甚至忘记洗漱、理发,“囚首垢面而谈马克思主义”。

 

  青春兴于奋斗,而奋斗改变“国运”。新民学会从成立到停止活动,虽然只有三年多,但铸造了永恒的奋斗精神,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何叔衡、蔡畅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靠奋斗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人生,而且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是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界优秀青年座谈会上的谆谆教诲,多么真切,多么生动!今天,我们回首新民学会革命先驱的奋斗历程,重温习总书记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语,备受鼓舞,深得教益。

 

青年兴于“梦想”而实现“国盛”

 

  青春年华,光顾每个人只有一次;而真正美好的青春,属于那些既仰望星空、放飞梦想,又脚踏实地、追梦圆梦的人。

 

  一百年前,与其说新民学会在湘江之滨正式成立,不如说一群怀抱梦想的青年在岳麓山下激情汇聚。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不缘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伟大梦想的驱使。他在创办《政治周报》时明确宣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梦想。

 

  与国家和民族相连的青春梦想,才真正魅力四射。五四时期,新民学会能够在众多青年社团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把个人理想、青春梦想,与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国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蔡和森一次赴京筹备旅法勤工俭学事宜,颇有感慨,即兴赋诗《少年行——北上过洞庭有感》,其中“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佳句,抒发的正是放飞梦想、肩负天下的万丈豪情。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梦想交了一份“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点亮了“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毛泽东这样评价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向警予牺牲时,年仅33岁。在她诞辰120周年的时候,家乡的人们这样形容她:警予,您因信仰而永远美丽,您因梦想而永远年轻!

 

  梦想与奋斗结合,其力量是无限的。新民学会虽然只活动了三年多时间,但以毛泽东、蔡和森为杰出代表的许多会员,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正如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所号召的:“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从新民学会到中国共产党,从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飞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追梦、圆梦仍然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肩负伟大使命的当代青年,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