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学习人”永远是年轻

作者:唐 敏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3日 04时37分51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充满感情的笔触,全景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黄土地,与群众同心干的青年岁月。总书记的青春奋斗史,令人震撼而又催人奋进,是一本蕴含着强大精神力量的“青春修炼手册”。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的学习经历。

 

  一个真正勤学的人从不因为环境的艰苦而放弃学习。习近平是带着满满两大箱子书踏上黄土地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和个人命运,都处在极大的不确定之中。而他,却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积极心态,为青春找到“一件确定的事”。“他在山上放羊,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每到延川县城来,我见到他总是背着鼓鼓囊囊一挎包书”“为了找到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知青和老乡眼里,他是一个有“书瘾”的人。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读书的习惯始终伴随着习近平,也赋予了他自信从容、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

 

  当前,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习的环境仍然复杂。面对纷繁的现代社会,每一个青年都应自问一句,自己的青春能否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当代青年应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将学习作为青春必修课,不断涵养“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学习定力。

 

  一个真正恒学的人从不只为自己而学习。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当时的习近平来说,是一条几乎走不通的道路。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受到严重政治迫害,他自己也被划分为“黑帮分子”。就算是刻苦学习,也很难有上大学的机会。促使他坚持读书的,除了发自内心对知识的热爱,从根本上是为还在困苦中的人民群众而读,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读。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搞沼气的消息后,就亲身前往四川实地学习沼气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在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为谁而学”的精彩作答。从大队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为人民利益而读书,为国家前途而学习,始终是习近平的价值指引。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所处的时代,给每个青年提供了最好的人生际遇。当代青年应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将自己的学习成长融入到国家进步的历史洪流中去,在最好的时代绽放最美的芳华。

 

  一个真正善学的人从不脱离实践去学习。他的善学体现在对实践这本“无字之书”的求知上。他从不“书本里来,书本里去”,而是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联系实际。从城市到农村,巨大的环境反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劳动关”,对15岁的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凭着那么一股子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头,犁地、打坝、修梯田等等这些连一般农民都难以全部掌握的技术活,他硬是一样不拉地学会了,成了村里少有的拿“十个工分”的人。这一变化,连那些庄稼老把式们也服了气。“孔家窑简陋的厕所被修好”“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为村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随着这一件件实事难事好事的办成,习近平也从一个群众围观的“城里人”,迅速变成了“自己人”。从一个村庄的“领头人”到一个国家的“领路人”,实践的舞台在变,但实践求知的精神却一直在他身上发扬光大。

 

  习近平曾深情地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对新时代的青年而言,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偏远山区到繁华都市,处处都是干事创业的“梁家河”。当代青年应向青年习近平学习,“走进书本”而又“走出书本”,在自己的梁家河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本领,在实践中收获人生精彩。

 

  通过学会对火的使用,人类实现伟大进步。无独有偶,学习也让一个身处逆境的年轻人,上演了新的“取火记”。学习装点了习近平的青春,而他又用他的远见卓识让整个国家重焕青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幸运。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