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小学生如何学语文

作者:梁 衡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3日 04时56分20秒 编辑:redcloud

 

  学语文就是学经典。教育部对语文教材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新教材增加了经典文章的比例,这说明我们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就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经典。一个民族构成有很多因素,比如人种的肤色、长相、生活、地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但是语言文字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它是一个民族交流的纽带和文化的载体,所以怎么编写语文、学习语文,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前途,也是在传承民族的基因。

 

  什么是经典呢?常念为经,常说为典。我总结了三条: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比如唐诗,在唐朝以前没有,以后也再不会有。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我们现在的人,不可能写出一首唐诗来。第二它超出自身,以及有了理论和规律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比如我们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悟出来怎么写诗,我们学一篇课文,是因为课文已经暗含了文章的做法,可以从中学习怎么写文章。第三它有典范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的样本,经得起我们一再重复引用。像司马迁讲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现在还在引用它。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经典,比如战争的经典,我们讲“三大战役”;音乐的经典,我们讲《蓝色多瑙河》;绘画的经典,我们讲名画家比如徐悲鸿的马等等。那么语文的经典是什么呢?语文是研究语言和文字的规律的,研究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的。语文的经典就是体现在那些经过了千百年来历史筛选下来的好文章中。

 

  学习语文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阅读和背诵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也符合我上面讲的三个条件。牛顿说过一句话,他获得那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说你学习,起点要高,我们学语文就要站在语文大师的肩膀上,一开始就读名家和背名家的好文章。不要读那些档次不高和不健康的东西,它们会把你引入一条死胡同,我很庆幸一开始就碰上了经典作品,把我引入了语文的殿堂。

 

  我讲两个具体的小故事。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姐姐已经读高中,回到家里我就偷看她的语文书。翻到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一下就被诗人创造的那种美感所打动,就像小孩子偷吃到一块糖,一下就甜到了心里。当时并不全部懂得这篇文章的意思,但是能够模模糊糊地感到一个整体的美感。比如里面这样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你看江面上刮着轻轻风,水面上泛起一点点的波纹儿,特别是那个小船,把它比喻成一片芦苇叶子那么小,然后在万顷的水面上漂着,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我深深被吸引,以后就不断地钻研,同时也是一种享受,这样就进入了古典文学的殿堂。这种古文之美一直影响我后来一生的写作。我的《晋祠》等文章入选课本以后,老师和其他评论者都说能从里面找到一些古典文章的影子。第二个故事,是我上初中的时候上历史课不专心听讲,就去翻课本里面引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下子被里面的文字吸引,他说“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去了。”你看很短的三四行字。这里面有好几个词儿很新鲜,欣欣向荣、愁眉锁眼、甚嚣尘上、打入闷葫芦,这些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到一种现代语言的美,于是回家就找大人的《毛选》。不是为了学政治,是为了学文章,毛泽东的文风也影响我后来的写作和学术研究。我曾经专门出版了一本书叫《毛泽东怎样写文章》。前几年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整版、《新湘评论》连载近四万字的《文章大家毛泽东》。从这两个小故事,说明怎么从经典入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语文。

 

  第二个问题,我的几篇入选教材与经典的传承关系。我与中小学师生们还是很有缘分,这个缘分主要是连续三十多年来,我有大量的文章入选教材和各种教学用书。其实这些文章都是我对经典的传承,我不过是一个二传手。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入选教材和教学用书大约有七十多篇次。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大概有这样几篇。我这里举例子说一下。第一篇是《晋祠》,这是一个歪打正着的作品。当时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要办一个地理方面的杂志,就请光明日报编辑部约各地记者写一点风景名胜。我当时正驻在山西,就写了这篇文章,这个杂志后来流产了,报社说那算了,文章就留在副刊发表吧。当时正赶上“文革”后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教材,4月12日见报,9月1日开学,这篇文章就进了新教材,那年我才三十六岁,很多孩子都以为我是个古人,弄出来许多笑话,这篇文章给当地的旅游业也带来了很大效益。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去山西找晋祠。后来我到山西出差,山西省人大的一个女孩子,一问是黑龙江人,我说你怎么跑到山西来了,她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晋祠太美了,就考到山西大学,结果就留在了山西,这是一篇描写文,传承的经典是《小石潭记》。同学们可以从中间学习怎样写景物,怎么写风景的美,大家注意这篇文章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要是风景描写。第二篇文章叫《青山不老》,是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的课本上。这是我当记者时遇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我去采访一个81岁的老农,他给村里种树,一共种了20年的树,绿了几座山,他种的树伐一次木头,就能为每家人买一台电视机。最感人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他接受采访时,用烟袋锅子敲着棺材说,等我栽不动了,躺进去就是了。他对自己的生命是这样,一种很坦然的态度,一个普通老农就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其实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类似的经典故事。《三国演义》里面庞德和关羽打仗的时候,就抬着一口棺材;还有真实的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也是抬着一口棺材。但那都是大人物,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就更加感人,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当地就立即给这个老人刻了一块碑,后来这篇文章入选到小学课本里面。第三篇文章是大家最熟悉的写居里夫人的,叫《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是世界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但是我这里写的主要是她高尚的品质,她不为自己的美貌、荣誉所累,爱因斯坦先生说过,她是欧洲唯一没有被荣誉宠坏的科学家。她两次得诺贝尔奖,却把诺贝尔奖的金质奖章交给她6岁的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儿。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特别是女人的女人观、荣誉观,专门针对现在比较浮躁的社会风气,特别是青年人,特别是青春的女孩子,吃青春饭也不肯下苦功学习成就一个事业。这篇文章被十四种教材选用,包括小学的、中学的、师范的和各种专业院校,是影响最大的一篇,很多家长把这个报纸剪下来给孩子看,甚至寄到国外留学的孩子那里去,好多家长一遍遍陪着孩子读,还写了读后感。从体例上讲,这是一篇叙述文,从中间学习怎样讲故事,怎么写人物,特别是怎样挖掘人物的思想美。第四篇教材是《夏感》,这是一篇抒情文,是书写对生命的赞颂和渴望的热烈情感。夏天是四季中庄稼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是麦收的季节,也是农民最苦、最累、最紧张的季节,选择这段风景,这个文章歌颂生命的旺盛。地里面的麦苗、瓜秧,在旺盛地生长,大家可以与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对照来读。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练习怎么通过写景、借景来抒情。我这里只讲四篇,其他的就不说了,比如最近新选入的通用教材,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壶口瀑布,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说来很有趣,我所有入选的这些文章都是我当记者时候写的。而我记者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正好在壶口瀑布现场采访,写完这篇文章以后接到调令,就回了北京了。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怎样学好语文?很多家长老师和同学总爱对我提这个问题:怎样学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背、读、写。

 

  我先说一下背。我们都知道学外语要背单词,学自己民族语言也是一样,必须背。不过一个人从3岁开始学话,常用的口语和单词早已经解决掉了,背的环节好像并不突出。这是说的一般学口语。但是你要写文章就不一样了,这里说的背,是指文章里面要用到的一些优美、凝练的词汇、成语,一些特殊的句式、修辞语法、文章的意境、风格等等,像这些东西,就不是平常说话的,它只有靠你背,才能够积累储备起来,将来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造。

 

  实际上,古人有很多的名句,有好多好文章他背后是背了大量别人的东西,然后在别人基础上进行创造。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庾信的另外一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王勃这句话气魄大多了,秋水长天,比杨柳春旗就感到更有气势。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名家,特别是要背名家的文章,储存到自己的肚子里。到时候就可以进行组装,自然就流出来了,过去有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你自然就会冒出一句。我们可以简单地提一个这个标准:肚子里起码要储存三千个常用的汉字、二百个成语、要背二百首古诗词、要背七十篇名家的文章,这是一个最低的标准线。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掌握这一点,语文就可以上线。这是第一个字说的背。

 

  第二个字我再讲一下读。读就是阅读,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除了学习课本上的文章以外,老师一般都会进行扩展阅读,给大家找很多课外的书。为什么要扩展阅读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知识。一个作家之所以有成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的生活,比如你写农村,要在农村生活过,你写商业,要在商业部门干过。第二个呢,就是他的大量阅读,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他不可能全部去体验每一件事物。比如写一些古代的东西,你肯定回不到古代,所以阅读是学语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怎么阅读,为什么要阅读呢?我也讲两个故事。有一次在人民日报报社大院里,星期天,一个车队正在迎亲,新娘就要下楼了,但是这个车胎突然瘪了,几个司机忙得满头大汗,团团转,这时候,一个小孩子八九岁,父亲拉着他在看热闹,小孩子对大人说,不要着急,你们对轮胎踹几脚它自己就充气了。大家不相信。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结果七手八脚踹了一顿,轮胎就鼓起来了,这个小孩子说,这种牌子的轮胎,有自动充气功能。气充起来以后,跑个七八十公里,没有问题,大人都很惊讶。回去父亲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咱们家不是订了一个杂志吗,叫《汽车族》,我从杂志上看的。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阅读可以让你变聪明,阅读可以让你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个故事讲二战时期,美国人给他们的士兵,除了发枪、被子、衣服鞋子、干粮等等必备的东西以外,没有想到还专门给他们的士兵定制了一本书,开本做得很小,很轻,便于携带,一共印了1.2亿册,发给每一个士兵,干什么呢?解决士兵的寂寞和精神苦闷,趴在战壕里的时候可以读书。所以说,后来总结二战胜利的时候说这书像枪一样,同样是立了大功劳的。就是阅读,可以扩大知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大的工程,阅读应该是一个社会行为,属于国家行为。像刚才我讲的美国人就把它作为一种战争,一种国家行为。我小时候,我们国家为阅读做了好多国家工程。比如,当时《中华活页文选》只几分钱一页,里面传承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学生一分钱买一张很容易,肚子里逐渐积累了很多东西,当时农村读物有“农村版”,比城市里的一般读物要便宜一半,对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程度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有一批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唐宋文章、还有历史小丛书等等,这都是国家有意识地提倡全民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阅读,扩大知识,这样你肚子里就能储存更多的东西,然后写文章的时候,你就有材料,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第三个字就是写。当你背了一些经典的东西,知道那些文章的格式、词汇、句式等等之后,当你又阅读了大量的东西,储备了一些材料,扩大自己的知识,训练了自己思维之后,还有一个关要过,那就是实践,所以就是第三个字写。你要动手写文章,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做功课。包括高考的时候总会有一篇文章、一道题,拿分最多的。写作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训练。所有文章,简化一下,大概跑不了这四种体式。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描写,我刚才讲的《晋祠》那样的,一个景物风景、场景等等。你能把它描写下来,就像我们拍电视、拍电影或者拍照片一样,要把这个功夫学到手。古人当时并没有照相机,为什么古人写的《小石潭记》《泰山》,我们现在读依然觉得很好,因为能够把它再现出来,这叫描写的文章。第二个叫叙述式的文章,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会发生很多故事,故事是怎么来的,那是由人互相交往,或者打仗、或者交朋友,或者在一块儿做买卖等等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事,怎么能够把人和事讲清楚,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叙述文。比如大家读《史记》,中学课文里讲的《鸿门宴》,那就是刘邦、项羽几个人在鸿门宴上发生的故事,叙述要能够过关。第三个,就要学会写抒情文,我刚才讲到《夏感》,现在在中学课本里的。借夏天一个景色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冬日香山》,那就是写冬天的景色。冬天的香山,就是树叶都落了,但是那个树枝很坚挺,石头也露出来了,这时候就有一种很干净、清净的感觉,抒发的是另一种情感。第四种是比较难的叫论述文。现在高考题有很多是这种题型,让你论述一个事情,甚至引用报纸上的一段话,让你就这段话发表议论。论述文主要是要写出思想、要有观点,当然这就看你的阅读了,看你有没有拿出例子来充实自己的观点,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说清楚。

 

  第一步背经典文章是为了学几个样子,肚子里装很多样子;第二步阅读是为了要积累很多材料,你写作的时候,能够有例子;第三步就是实践,你自己要反复地写,如果有兴趣的话除了做功课以外,自己最好能够写写日记,或者自己给自己出点题目写一点散文,有的喜欢诗歌写点诗,甚至于写小说,现在有个别的初中高中生,甚至可以写一个小册子,出版自己的作品。这都是一种训练。写不好不要紧,但是你只要掌握了我说的上面四种文章的基本体例,你将来自己走出学校,有了生活以后,加上阅读积累的知识,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即使你不当一个作家,你在机关里面写点文案、报告、调查等等也可以得心应手。

 

  中学生如何学语文,我就讲这三点:第一就是一定要读经典,学语文就是在学经典,起点要高;第二通过我的几篇具体的文章的关系来看看怎么从经典入手;第三回答大家怎么学语文,大家记住就是三个字,第一是背,第二是读,第三是写。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