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读《梁家河》有感

作者:龚格格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6日 03时02分38秒 编辑:redcloud

 

 

 

 

  梁家河,中国陕北一条狭长的沟道里的小村庄,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跟随知青大军,插队落户到此,开始了艰苦但又备受历练的七年知青岁月。40年后的2015年冬天,已经成长为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回到这个他走过特别人生轨迹的地方,同乡亲们一一叙旧。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深情记录了总书记这次回乡经过。

 

  书的第一部分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为篇名对总书记1993年、2015年两次回乡经过进行了场景式还原,大量口语对话、陕北方言、“小伙伴”们的小名穿插其中,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文中多次描写总书记同乡亲们见面时双方激动的心情,聊到动情时,大家时而笑声阵阵,时而泪眼盈盈,字字句句饱含深情。

 

  一头是梁家河这个陕北小村庄,一头是党的总书记,二者如同磁铁的正负极紧紧吸附在一起,七年扎根于此,年轻的习近平在这里从少不更事的北京娃成长为带领全村奔好光景的村党支部书记,并以此为人生转折点,在“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的指引下,成为全党的领路人,就像总书记自己所说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梁家河给予习近平的接纳、历练毋庸置疑。那么,他给这个小村庄带来的是什么呢?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的又是什么呢?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成为一个延安人,“心一直在梁家河”。1975年,年轻的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到北京上学。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习近平踏上了梁家河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他在梁家河的“家”、知青院、淤地坝、沼气池、甜水井、苹果园、村史馆,到处他都想再看看,走到哪儿他都能说起当年的人和事儿,即使是吃不饱肚子的苦日子,干重体力活儿的极度劳累,如今都成了甜蜜的回忆。从木军塬上下来,短短的一段路,习近平让司机停了三次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离开这里都40年了。”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时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老百姓们,多次接济生病、困难的群众,有人到福建、北京来了,他也是自己掏腰包管吃管住,把他们当亲人看待,还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让习近平牵挂的还是梁家河的老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他曾说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衷心希望梁家河村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的深情厚谊,动情地说:“近平的心一直在梁家河。”

 

  影响了一批人的人生选择,为梁家河的发展留下希望的种子。七年里,习近平同乡亲们结下的不仅是“咱们村儿里的好后生”的淳朴感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到来,改变了一群人,这群人与习近平的交往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改变着梁家河,书中讲到了这样几个人,让读者深有体会。

 

  “随娃”石春阳,1975年接替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坦言,当这个党支部书记压力很大,有习近平这个标杆在那里树着,当然了,压力也是动力,习近平取得的那些成绩、那些荣誉,怎么也得想办法保持下来。选择石春阳来接班,习近平是动了脑子的,1975年开春,习近平就提出要选他来当支部副书记,有意培养他,在习近平眼里,石春阳年轻有干劲,能吃苦,办事公道。临走之前,习近平为梁家河选定了他这个好当家人。“铁锁”武晖,1973年考上延安师范学校,从此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在教育战线为家乡办了大量实事,这些同他年少时跟随习近平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知青们的到来给14岁的武晖打开了另一扇窗,除了如饥似渴地读着他们带来的各种书籍,他还从习近平身上感受到了低调和务实等优秀品格,还在他的影响下坚定了考大学的决心,这个身材矮小、工分从没达到10分的农村小伙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书中还讲了“能人”刘永耀、“黑子”王宪平、苹果种植大户张卫庞的事迹,从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习近平同他们深厚的友谊以及对他们的影响。

 

  根本改变了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树立了中国陕北落后农村发展的典范。1974年习近平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考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谋划梁家河的粮食增产计划,经过慎重考虑,克服重重困难,他带领乡亲们在沟口打了一座水坠坝,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是习近平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做饭烧的柴火也是陕北高原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打柴,村民们经常冒着摔伤致残甚至丢性命的巨大危险。为此,习近平先后两次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在梁家河试验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后来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直到1987年梁家河村通电,沼气池才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节约劳动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习近平还牵头成立了铁业社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联系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供销社在村里设立生活必需品代销店,带领村民打甜水井,把县里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钢磨、手扶拖拉机……这些大都是在习近平担任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实现的,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梁家河村几千年来的落后面貌,给全村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离开的这40年,习近平两次回乡,多次同当地干部见面,无论是遇到了困难,还是取得了成绩,习近平时刻都把梁家河的发展放在心上,他还先后四次给村里回信,肯定取得的成绩,勉励他们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近平的来信无疑给了梁家河村巨大的精神动力。村民们都说:“咱不能给总书记丢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呀!”

 

  总书记曾经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1969年的梁家河老百姓过的是“山顶洞人的生活”,今天的梁家河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进一步改变整个陕北高原乃至全中国几亿农村人口的落后面貌树立了发展典范、提供了精神动力。年轻的习近平在这里挥洒汗水,这本书除了向读者展示他对梁家河的浓浓深情,他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随处可见,这也值得读者去用心体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