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文艺批评要守护真理性民族性人民性

作者:文 浩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6日 03时07分49秒 编辑:redcloud

 

 

  当前我国文艺批评呈现出热点众多、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批评功能弱化、引导作用不强、满足人民群众广泛多元的审美接受心理和思想诉求还有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多次讲话中,对症下药,开出了“治病良方”:文艺批评要守护真理性民族性人民性。

 

 

守护真理性

 

  坚守真理性是文艺批评发挥社会功能的基础。我们党一贯重视和倡导讲真话的文艺批评。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提倡一种“同志式的、友好的”文艺批评和讨论,强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赓续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文艺思想,明确提出“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批评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文艺批评中“真理越辩越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一个批评家只有尊重事实,恪守理性,坚持真理,面对人民大众,敢讲真话,才能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面对纷繁复杂、清浊交混的文艺现实,面对金钱诱惑、人情纠葛和错误思潮涌现的批评环境,有底线讲真话的批评声音才是真正的“大众福音”。这种声音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辩证是非,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批评指明正确的方向。这种声音能够有效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为最广大人民廓清一片健康充实的文艺新天地。

 

 

守护民族性

 

  曾几何时,文艺批评中西方话语强势“霸屏”,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民族性的学术话语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极不正常。文艺批评不讲中国话,将会丢掉文艺批评的民族性、自主性和人民性。毛泽东同志曾对此提出批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面对文艺批评的“失语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提醒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都是丧失文化自信的表现,害处不小。概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民族性的文艺批评。他反对文艺批评盲从西方理论话语,主张要用中国民族性的学术话语评鉴、传播中国文艺和中国精神,增强中国文艺批评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艺批评讲民族性,不能仅仅局限于词汇和形式层面上使用民族性中国化的学术话语,而要由表及里,在精神内蕴的层面上以中国话语阐发中国精神。总之,要以我为主,借鉴西方,融汇古今,善于转换,才能创生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自信的文艺批评。

 

 

守护人民性

 

  为了改变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的窘境,习近平总书记开出文艺批评讲人民性这个良方。他指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要求文艺批评“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好的作品要经得起人民评价和检验,作品的“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社会效益”这三个要素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满不满意、人民认不认可。文艺批评的这三个要素要想发挥作用,必然有赖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实有效的审美鉴赏和理性评判。“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等文艺批评标准中,“人民的”标准是其他标准的基础。外在性的“历史的”标准和内在性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发现的,也必然在这种实践中变革和创新。可以说,人民性是文艺批评各类要素和标准的基础。文艺批评讲人民性,一方面是强调文艺批评要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强调文艺批评要引领群众,帮助群众,提高群众文艺鉴赏水平,抵制和批判“三俗”作品,弘扬社会正气,促使群众走向健康良性的文艺鉴赏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艺批评观呈现出的真理性、民族性和人民性,具有内在关联。人民性是贯穿整个文艺批评观的红线。坚守文艺批评人民性是发扬文艺批评真理性和民族性的基础,后两者是文艺批评人民性的重要表征。评价文艺作品,守住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评判底线,批评家才有可能驱除金钱、人情、宗派的干扰,面向大众,坦荡为公,坚持真理,践行讲真话的文艺批评;同样,批评家坚守了人民性,以当代中国人民大众的实际审美趣味和思想诉求为根底,才敢于扬弃西方强势话语,使用中国话语评鉴中国文艺精神的文艺批评才会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