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大 家】 六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作者:轩 遄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05时21分58秒 编辑:redcloud

  (一)

  人类很矛盾,长寿是愿望,变老是忌讳。

  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正遇到与此相关的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人口膨胀;一个是人口老龄化。从1850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到1999年的150年间,全世界191个国家有62个进入了老年社会。预计到2050年,会有175个国家受到白发浪潮的冲击。到时候全球老年人口将从大约6亿增至20亿。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到2014年将达到2亿,到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1年达到峰值4.37亿。于是,有人说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果然,稍微留心身边,皓首苍颜的老人真的是渐渐地多了起来。就连在孩子眼里一直保持着严肃、庄重的父母,也在经过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多了几分唠叨和慈祥。一种让我们陌生、久违的沧桑老态,无可争辩日复一日地款款向他们逼来。

  人老了,就好比秋天到了,瑟瑟暮景,逐渐萧条,离寒冬也近了。想当初,桃红柳绿,花娇叶茂,曾经怎样的茁壮成长,怎样的朝气蓬勃,怎样的骄阳如火啊!到如今,朔风劲吹,落叶枯黄,一切都恍如梦境!老年,这真是一个令人敬重、需人关怀、令人生畏的字眼。难怪联合国把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的时候,曾这样郑重其事地提醒各会员国:“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老龄事业“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目标,并实践国际老年人年活动的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理解献给他们,为所有的老年人送去一份深深的祈祷和真诚的祝福。

  (二)

  昨日就像东流水,无边落木萧萧下。自然法则,铁定无情,不可抗拒,无法更改。每个人,不管你是谁,名人、伟人也好,富人、穷人也罢,只要生存下去,都必须要一分一秒、一程一程地走过从童年到老年这条人生之路,谁也不能例外。有一首诗写得充满了哲理:除非神仙上帝,所有芸芸众生,都是从自己的哭声中走来,从别人的哭声中走去。所不同的是有人大起大落,辉煌灿烂,有人小打小闹,普通平凡。如此看来,不管怎样,不管是谁,从幼到老,由生而死,都不过一件很平常很自然的事。关于老人,戴高乐将军有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老人是一艘触礁的船。”意思是既然触礁不可避免,那就让它来吧,又何必怕它!活了一辈子,辞旧迎新,来去往返,不过胡同邻里,家常便饭。纵使老之将至,渐入晚景,但这又有什么值得忧伤的呢?我们中国人一直追求圆满,崇尚有始有终。那么,完整的人生就应该如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依次经历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的嬗换,这样的人生才能叫做无憾和美好的人生。不错,夕阳苦短,黄昏逼近,但这不同样是天下一景么?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年有四时八节。你说,春天的煦阳,夏日的细雨,秋晚的皎月,冬季的白雪,究竟哪种景色最好呢?其实是各有轩轾。再让我们来看,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都一样是平起平坐、可圈可点的西湖美景。柳绿枫丹,晨曦暮霞,都一样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况且,经过岁月打磨,炉火纯青,百修成佛。沟沟坎坎,曲曲弯弯,毕竟你都一道道迈过,一步步走过来了。没有夭折,没有落伍,没有掉队,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须知人人都曾经年轻,却未必个个都能年老啊!哲学家说:衰老时请不要抱怨,很多人还没有这个机会呢!你笑得最好,笑到了最后。一个人风霜雨雪,享受了人生的四季,当他咀嚼人生,哪怕酸甜苦辣,都是丰厚的收获。因为能够心满意足地回首往事,相当于活了两辈子。如今有幸站在高处,极目远望,千辛万苦,都成过眼烟云。挥挥手吧,此时,只有沧桑老人才可以尽情俯视脚底下的一切,纵横捭阖,指点江山,评说天下。然后,不慌不忙仿着《圣经》和《古兰经》里都说过的话,叹一声:“原谅他们吧,他们自己不知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切就都包容了,过去了,给后人留下的却是生命生活的真经真谛。想想看,能够如此,是怎样的一种资格、一种境界、一种青年和中年都难以企及的风光哟!

  (三)

  关于人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青年只有未来而没有过去;老年人呢,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此言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对。

  的确,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要下车了。正所谓“人生劳役,斯已尽矣”,就要放下手上的工作,退出事业的舞台,告老还乡了。这时,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面临变故,对许多还来不及转换思维,作好应对的老人来说,感到失落、孤寂,是人之常情;加之老人身体逐渐衰弱,各种不适接踵而来,更是顿觉昨日已逝,明日无多,有时生出些消极、忧虑,也是常理。步入老年,带来的这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在情在理。但万万不能沉湎其中,被这种意识束缚。不是有人说从地球的另一面看,西下之夕阳恰是东升之朝阳么?试着走出老树老墙遮挡的这片阴影,站到辉煌的太阳光下来吧,这样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老年这一程人生的道路一样红霞万里,一样月上柳梢,一样很长很丰富。上了年纪,手脚不便,固然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身轻如燕,驰骋绿茵疆场,但不是还能鹤舞八卦、剑鸣太极么!老年人虽然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但是他们经验丰富,同样可以有所作为。爱迪生81岁时,取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陆游陆放翁一生风波坎坷,“身老沧州”,却“心在天山”,也是81岁高龄,犹不忘临终“示儿”。齐白石老人90岁高龄,还没有放下画笔。文怀沙94岁了,却自称47公岁,一天到晚在外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记忆力好得惊人。何况,走下了事业的前台,并没有走出人生的剧场啊!退休不是句号,顶多算是分号吧!人类社会什么时候少得了老年这个重要的角色呢?退一步说,把前排让给年轻人,自己坐在后排看戏,意味着完成了参与者到观察者的角色转变。所谓旁观者清,凭着一生走路过桥的经历阅历,悠然作壁上观,恰恰更能把这个世界看得真真切切、透透彻彻。难怪卢梭把青年期看成是增长才智的时期,把老年期呢,则看成是运用才智的时期。难怪萧伯纳敢于断言“六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是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人和衰老并不是同义词,末路也决不总是和老年联系在一起。一个懂得生活,会生活的人,老又何妨?一个人决不会因为变老而停止欢笑,但却会因停止欢笑而变老。退一步说,老人固然失去了青春的鲜艳,但仍拥有金秋的丰盈。古往今来,人们钟爱春天,赞美春天,对秋天也寄寓了深情厚意。秋高气爽,金黄灿烂,成熟收获的季节,都是对秋的献词。美文大家林语堂偏偏就最爱秋天。他说:“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它虽略带忧伤,但是宁静、成熟、丰富,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杂,希望与回忆相间。”当我们拥有青春和美丽,固然是一种幸福;而当我们一旦拥有老年和经验,同样是一种福分。《论老年》一书的作者西塞罗在他的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伟大的事业并非体力与敏捷,而是深思熟虑与权威学识,和成熟的智慧所完成;而这些不但不是老年人所缺乏的,实际上却是最丰富的。”天怜幽草,来日方长。难怪德国人说:结局好,整体才好。笑到最后,才是真笑。老练最是难得,老谋才能深算。沧桑的土壤里饱绽出的必定是豁朗的智慧之花。有人这样比喻:只要精神不老,永葆童心,老人就是一座山,一座智慧的山,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山是常青的,山是不老的。一个人能否挺立为一座山,恰恰与年龄无关。

  (四)

  告老以后,老年人拥有时间,拥有清闲。这也是赶着上学、急着上班的人所无法比拟的。在人生的这一段里程,聪明睿智的老人尽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过一种神仙般的生活。俗话说生有涯而学无涯。又说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一个玩字,道出了老年人才有的读书品位与闲达。况且,一本书轻轻翻过了,玩味了,有点身累眼乏了,尽可以随手撂开,轻松轻装,迈步走出家门,由着性去读另外一本更大更厚的书。山上海边,城市乡村,到处走走,各地玩玩,潇潇洒洒,从从容容,一旦老夫聊发了少年狂,就会不知今夕是何年。生活中的所谓“老顽童”,一般都健康长寿。说老年人来日无多,更是一种误解。老年人缺少的恰恰不是时间。只要拥有了开朗豁达、宽厚慷慨的心理素质,就像朱光潜老先生,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把身外之物看轻,把世间之事看淡,没有了身外的纠缠牵挂,保证你会无忧而有喜,成为时间的富裕主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除了有生理年龄外,还有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甚至相貌年龄等等。肉体之躯,也就是生理年龄的自然衰老,与精神世界,也就是心理年龄,包括环境因素,也就是社会年龄和相貌年龄的消沉颓唐,并不一定是同步的。过好晚年,享受人生,我们不妨记住周总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像小平同志,壮心未与年俱老,担大辱,成大事,70出山,一样把自己一生最后的时光描绘得有声有色,五彩斑斓!

  (五)

  人生在世,如草木一秋。所有人的旅程,终点只有一站,那就是无非一死。死是什么?死是江流入海,死是叶落归根。死其实并不可怕。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告诉我们,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为这个缘故,可以说死亡与我们并不相干——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学术泰斗季羡林年过90,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对于生死之事,我确实没有多虑。关键在一个“应”字,这个“应”字由谁来掌管,由谁来决定呢?我不能知道,反正不由我自己来决定。既然不由我自己来决定,那么——由它去吧。英国首相丘吉尔罹患绝症,有记者问他:您对死亡有什么看法?丘吉尔若无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叶剑英叶帅80仍在喜作黄昏颂。毛泽东弥留之际,还在要书。他是在书声中悄悄走完他如江河大海般波澜壮阔的人生最后一步的。巴甫洛夫濒临死亡,关注的仍然是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他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这时,有人敲门,想进来探望他。巴甫洛夫拒绝说:“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一句话,天空地阔。对于死,能够豁达、超然如此,无私、无畏如斯,是真英雄,是大境界。即便普通凡人,也有视死如归,平静脱俗,让人深深折服之举。有个老人,老态龙钟。但总不忘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总是耐烦悉心地注意照料好自己。有一天,当死神光顾的时候,依然如此,就像什么也不会发生。不同处只是侧着双耳,似乎在专注、陶醉地谛听着什么。亲人悄悄地问,老人喃喃地答:“我在听心跳的声音。”然后永远睡去。又是一句话,山高水远。无论是老人谛听的心跳,还是老人留恋的回答,都堪称世界上最美妙、最不朽的诗篇。

  你若已充分享受了人生,也就心满意足,那就高高兴兴地离开吧;假如你没有好好利用人生,让生命白白溜走,那么失去生命又有什么要紧?你还要它干什么?一位哲人说: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自愿选择的死,适时的死,心情澄明的愉悦的死。人们常常问电影艺术家赵丹的夫人黄宗英:你认为赵丹哪部电影演得最好?

  黄宗英常常这样回答:他的死。

  (六)

  这就在告诉我们,老了就是老了,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更大可不必讳莫如深。老当知老,老当服老,但不能怕老。有人曾诙谐地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没有皱纹的祖母,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也让人遗憾。无论哪一年龄段的人,最可怕的或者说最可宝贵的不是你是否年轻,而是你有没有年轻的心,有没有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了千古恩怨的胸怀和心境。四川新都宝光寺有一联值得一读:你眉头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湖南衡阳罗汉寺亦有一联可读可想: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俗话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右任于老偏撰一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洒脱如许,才有横批“如意”。蒙田说: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活过。臧克家也写诗说,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季羡林呢,是老先生了,他却说能够感觉到老,其妙无穷。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是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恬淡致远,美意延年。旷达可以防老,愉快才能长寿。莫洛亚说得对,“老年的真正不幸,不是身体的衰败,而是心灵的冷漠。”苏东坡说得好,“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陆游说得实在,“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本来心体宽。”马克思说得深刻,“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个老人,就好像在人生的海上垂钓,最后就是提一只空鱼篓,也应轻松地吹着口哨回家。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