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人物春秋】 中国“鱼圣”

作者:袁稻香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05时13分45秒 编辑:redcloud

  [人物档案]

  刘筠,1929年生,湖南武冈人。1953年从湖南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现改名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教授、副校长、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现为中国水产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湖南省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六至八届委员;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四倍体鲫鲤基因库,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湘云鲫和三倍体湘云鲤。获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等多项奖励。著有《中国池塘养殖学》、《中国养殖鱼类繁殖鱼类繁殖生理学》等专著;撰有《草鱼卵子受精细胞学的研究》、《草鱼人工繁殖试验的研究》等论文100多篇

  2006年初冬的一个寒夜,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号楼二楼的一间小房子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端坐在实验台前,右手拿着一柄放大镜,正在观察实验情况。虽然他的动作很慢,明显地感到有些吃力,但那样的聚精会神,却令人动容。他,就是中国“鱼圣”刘筠。

  经过大半辈子的艰辛打拼,如今的刘筠已是荣誉等身:他拥有如此之多的头衔,他创造了如此之多的科学奇迹,他获得过如此之多的奖励。透过这些荣誉和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他那种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对民生忧乐的牵挂,对社会发展的担当。

  一口鱼汤,结下不解“鱼”缘

  上世纪4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就连以前经常能吃到的鱼也成了稀世珍品。此时的刘筠正在读中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病中的母亲将自己作滋补的鱼做好后带给在学校上学的刘筠,孝顺的刘筠舍不得吃,又将鱼原封不动地提了回去。母亲见状,告诉儿子,自己在家生活很好,天天都有鱼吃,连鱼汤都喝腻了。为了证明这一点,她还煞有介事地呷了一口鱼汤,然后装着腻烦似地吐掉。后来,父亲告诉刘筠,母亲是故意那么做的,其实,她在家里也难得闻到几回鱼腥。刘筠听后,感动不已。但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刘筠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崇高的母爱,使年幼的刘筠萌生了将来要把更多更好的鱼送给像母亲一样的普天下百姓的饭桌的梦想。

  从此,刘筠的一生便与“鱼”——这个水中的精灵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考大学,他报的是生物专业,学“鱼”;大学毕业后,他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教“鱼”;接着到中科院去进修实验胚胎学,开始为研究“鱼”做准备。接下来半个多世纪更是离不开“鱼”,天天跟鱼打交道,是“鱼”丰富了他的情感,铸就了他的理想,启迪了他的智慧,磨砺了他的品质;是“鱼”使他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获得了一项项荣誉。甚至,他的家庭也与“鱼”紧密相联: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降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所以给女儿取名刘白鲢;大儿子降生时,他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草鱼又名鲩鱼,于是他干脆给儿子取名刘鲩;二儿子刘少军虽未以鱼命名,但与鱼联系更紧,他子承父业,如今是鱼类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是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的主将。

  一种品质,成就人生辉煌

  勇于开拓,富于创新,不息奋斗,历来是优秀科学家为人行事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刘筠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也正是这种品质,使刘筠敢于触碰未知的科学领域,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创造一个个科学奇迹。这种品质是刘筠从年少就开始练就的。从入学第一天起,早发夕替,每天早晨到校最早的总是他;放眼课堂,那端坐身姿、聚神凝听的也是他。他小小的个头,并不招人显眼,但在老师眼中那份勤奋和灵气却是深刻的,小学毕业他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冈县洞庭中学。洞庭中学是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躲避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从武汉迁到武冈的。黄埔威名远播,洞庭中学自然也有虎门遗风,“敢于挑战”就是他从那时一直把握到今天的人生准则。

  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草、鲢、鳙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池塘里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自然苗种日趋稀少,限制了淡水鱼的产量。提高淡水鱼类繁殖能力,成了鱼类学专家急待攻克的难题。

  1958年9月,国家水产部在湖南召开水产会议,下达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课题。时年28岁、新婚燕尔的刘筠主动请缨,挑起了这个重担。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一切要从零开始。一个地道的“后生”,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著追求,毅然卷起铺盖,带着学生赶到了祁东县安营扎寨。不到三年时间,刘筠和他的弟子们踏遍了湖南的40多个县,在祁东更是废寝忘食。祁东县交通不便,刘筠他们往往当天早上在县渔场做完实验后,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步行几十里赶往归阳渔场做另一组实验,完了,又得在当天赶回县渔场。在酷暑炎炎的盛夏、在寒风凛冽的深冬,他们用一双腿丈量着中国渔业发展的艰辛之路。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晚上睡觉一张床上要躺四五个壮汉,当地人叫做“叠罗汉”,更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刘筠就躺在鱼棚的长椅上过夜。精神上的富足让他们感受不到物质的贫乏,而正是这种贫乏练就了他那身对信念执著追求的内功。

  春种秋收。艰辛的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1960年,刘筠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这项旷古未有的课题,结束了中国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

  甲鱼,俗称水鱼,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1979年,湖南省科委向湖南师院和汉寿县特种水产研究所下达了“鳖的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课题的任务。刘筠接到任务后,抓紧制定了周密的课题试验实施方案,带着课题组一班人奔赴洞庭湖区,从采集原始标本开始,全面铺开了试验。经过五年的艰苦试验,课题组终于摸清了鳖的性成熟年龄、生殖细胞发育规律、胚胎发育过程及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因素等情况。据此,在繁殖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雌鳖的繁殖标准、雌雄合理搭配比例和提高孵化率的措施;在饲养方面,则总结了稚鳖、幼鳖、成鳖和亲鳖四级饲养方法和鱼鳖混养的养殖学原理,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刘筠提出的“甲鱼繁殖生理和人工养殖的研究”报告,在《水生生物学报》等国内水产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水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1993年到1995年,仅汉寿县饲养鳖的产值就达2亿多元,有的农户年总产值达到几百万元;全国甲鱼年增产值不少于25亿元,年增利税不少于3亿元。宽广的致富路,饱含了刘筠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汉寿农民称他们为脱贫致富的财神爷。

  1979年10月,湘阴县东湖渔场有人捕捉到了一条异样的鲫鱼,它个头特别大,兼有鲫鱼和鲤鱼的体征。刘筠课题组经过专业鉴定,很快弄清了是鲤科鱼类中的鲤鱼和鲫鱼属间的远缘杂交个体。根据遗传学原理,实现远缘杂交难度较大,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远缘杂交都很不容易,自然远缘杂交成功则更为珍贵。传统理论还认为,远缘杂交后代的个体不具备繁殖后代的能力。科学家的品质就是独具慧眼。刘筠决定闯这个难关。为了解决鲫鲤杂交后代的可育性问题,他提出了严密的课题设计方案,确定了周密的技术路线。这项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和湖南省重点课题,1999年通过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验收,“异源四倍体鱼及三倍体鲫鲤”项目2001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四倍体鱼的培育方法”2003年获国家专利优秀奖。该研究现有生产3亿尾鱼苗的生产能力并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列为国家五十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

  湘云鲫、湘云鲤长速快,它们已被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到2000年底推广养殖面积达250万亩。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以湘云鲫、湘云鲤取代现有的普通的鲫、鲤20%计算,20亿尾鱼种每年可增产值20亿元,不仅可以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创汇的前景也十分广阔。如今,湘云鲫、湘云鲤已被定为国家级品种,并为全国和东南亚推广养殖,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刘筠也因在水产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被世人尊称为中国“鱼圣”。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4年,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100万元奖金。

  一份关爱,赢得世人钦敬

  2006年9月4日下午3时,刘筠院士给新生讲话。他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自己的人生感悟,讲生命科学的光辉前景,台下的新生们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记不得这是刘筠多少次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这些年来,大凡学校、学院举行大型活动,都要请他出席,如新生开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科普宣传周开幕式等等,只要不出差、不开会,刘筠凡请必到。虽然年事已高,但刘筠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作学术报告。他常说:“一个教授,就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教授不上课,算什么教授?”参加本科生的这些活动,刘筠是乐此不疲。每次活动时,主持人都约好提前去接他,而他总是自己直接到会场,没有一次失约或迟到。他平时也十分关心学生的情况,经常询问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考研录取率、就业情况等等。

  除了繁重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活动外,刘筠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培养研究生。他对研究生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求学问做得好外,更看重人品。刘筠培养研究生为人做事的途径有三条:一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品来感染、激励学生;二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一毫也不放松;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他不管有多忙,每年开学时总要召集所有研究生开一次座谈会,听听学生们的想法。他十分关心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学生有困难,他都热心帮忙解决。2002年4月,研究室几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正开展转基因鱼的研究工作,当时实验材料的供应出现困难。此时刘筠正在住院治疗糖尿病,听说此事后马上与有关单位磋商解决办法,治疗一结束,他不是先回家休养,而是乘车直接赶到黎 基地同基地有关领导商量,现场解决了实验器材的问题。有位曹姓研究生,由于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思想包袱比较重。刘筠经常找他谈心,讲做人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知识就可以转化成财富。在刘筠的谆谆教诲和精心指导下,这名学生克服困难,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同学是名自费研究生,交学费都有些困难。刘筠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安排他到实验基地去住,一来可以使他免交住宿费,二来也可以让他在实验基地参与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以便获得一定的报酬来减轻学费的负担。这些年来,刘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993年以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如今都已具备高级职称,还有10人晋升为正高职称,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取得出色的成就。很多年前受他教诲的毕业生至今仍然对他心存感激,将他作为为人处世的范本。

  作为学术带头人,刘筠对研究室其他成员也关怀备至。为了让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助手早日脱颖而出,多年以来,刘筠坚持将学科队伍中年轻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到国内外进修深造,并经常把自己设计的一些科研课题让给他们担当主攻手,而在课题成果署名上往往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凡条件够格的助手,他都极力推荐晋升技术职务。刘院士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高尚人品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尊敬。

  莫道桑榆晚,正是夕阳红。今天,中国“鱼圣”刘筠仍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有生之年,刘筠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是让湘云鲫、湘云鲤长得更大更快;二是继续深入研究异源四倍体鱼的形成机制。该项研究已进行了16年,刘筠认为大约再过四五年将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果真如此,它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上创造出了一个新物种、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鱼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