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赏析】 祭黄帝陵文

作者:毛泽东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10时46分36秒 编辑:redcloud

  

  祭黄帝陵文

  (1937年3月)

  毛泽东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赏析

  这篇祭文,由毛泽东起草,作于1937年3月。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如果把毛泽东的这篇祭文翻译成白话文,仿佛是掷地铿锵的誓言——

  “黄帝声名赫赫,是我们的始祖;他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他的子子孙孙繁衍生息,香火绵延不断;在中华大地上,五岳高耸,黄河奔流,这正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黄帝聪明智慧,其光辉覆被大地,就连极荒远的地方也照耀得到;他建立了缔造中华民族这一伟大功业,并使之雄立在世界的东方。

  “时世在不断地变化着,其间我们中华民族也经历过挫折;过了几千年,又有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不讲道义的强邻侵略我们;先是占领我国领土台湾,接着又出兵侵略朝鲜半岛;最可恨的是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还有那么一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败类;拿国土去侍奉敌人,哪里能够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无异于当人家的奴隶,甘心受欺辱,让人家用鞭子来打,用绳子来捆。

  “我们的老祖宗黄帝,是著名的英雄,他曾在涿鹿与蚩尤奋战,使天下得以安定;我们作为他的子孙后代,难道到了如此不勇武的地步,这么个泱泱大国,竟让它沦亡不成?

  “我毛泽东之辈,虽然没有什么济世大才,但挥戈披甲,驰骋万里,这都是为祖国效命;历经险阻,苦斗多年了,不驱除日寇,不可能有我们的家园。全国各党派无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团结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救我中国的最好药方,其主旨在唤起全国四万万民众,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项要求进行内政改革,使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我们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面对民族存亡的大局,我们发誓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收复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领土,捍卫我们的国家主权。面对列祖列宗的英灵,我们决心整军备战,共赴国难,这是发自我们肺腑的誓言。请大地明察,请苍天作证,我们黄帝子孙的一片赤诚。列祖列宗,请享用祭品吧!”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祭文起首追述祖德,阐述中华民族久远灿烂的历史,然后用“世变沧桑”一语过渡,历数日寇侵略,蚕食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对“汉奸何多”深表愤慨,给“以地事敌”对日寇退让者敲以警钟,并激奋地问:作为有过“涿鹿奋战”神武的黄帝子孙,怎能“如此不武”,让国土“沦胥”呢?其激励中国人民自尊自豪的民族感情之情,溢于言表。“东等不才,剑屦俱奋”,毛泽东在这里谦逊自称自己及战友尽管才能不够,但仍然要为处于危急中的祖国而战。接下来,毛泽东一气呵成,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武装,经年历月,风风雨雨,不远万里,不避崎岖,为的就是救国救民,虽有万般艰难险阻也当在所不惜,奋勇向前。最后,毛泽东呼吁全国“各党各界”,团结一致,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的领土,捍卫国家的主权。

  这篇以自誓明志为主要内容的祭文,采用的是中国最为古老、风格古朴苍质、语势铿锵有力的文体——四言体,非常适宜极端庄严沉重的祭祀场合。全文用字造语简明庄重,风格古健朴茂,无论是颂祖责今,还是自誓明志,作者运笔简劲有力,每以寥寥数语,表达一段丰厚的内容。为了有效地表达情感,毛泽东在祭文中用了很多的感叹句、诘问句,如“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岂有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等等,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忧愤心情和坚定自信、慷慨凛然的民族豪情。

  整篇祭文响彻着团结抗日的时代强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染力,读来令人起哀立懦,雄壮动人,肃穆奋然。

上一篇 锦绣四明山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