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作者:黄中平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10时36分47秒 编辑:redcloud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下决心建设好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加快和谐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它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又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它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是一个充满道义关切和共享和谐的社会。因此,和谐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实现社会和谐,既要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强的政治领导、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科学的理论指导、先进的思想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没有广大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的清晰界限,不但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总体态势是好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进一步唱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有力弘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由于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加上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相当复杂。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我们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不断扩大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有一种思想处于支配地位。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指导作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吸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是前进的路标,信念是人生的支柱。人们只有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中,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建构和选择什么样的理想以及实现理想的自觉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和实际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远大理想;把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祖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今天,在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好地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断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最为基本的道德内容和特质,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又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它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从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品格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需要树立共同理想,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又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深刻阐述,既有广泛性的要求,又有先进性的导向,既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现阶段我们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大力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更好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形势下,只要建设好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打牢思想文化建设的根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加快和谐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思想舆论引导工作担负着重要职责。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大量流动的农民工等教育对象,由单位组织学习的传统教育方式遇到了新的挑战,新问题需要用新办法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渠道中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文化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发达,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这些大众传播媒介有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认识和善于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着力抓好思想舆论引导工作,既能使教育形式生动多样,又有助于解决教育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和谐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既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更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舆论来引导。如果思想舆论引导不和谐,不时出现“噪音”、“杂音”,甚至误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也就难以和谐。这就要求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积极发展昂扬向上、同心同德、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坚持不懈地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人心,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激励人心,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要缓解社会问题,避免出现社会动荡,使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切实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疑虑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调研分析,及时掌握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干部群众中产生的许多新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社会热点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人们思想中的疑点、社会舆论中的重点,是一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积极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群众的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做好热点引导工作,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就能起到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作用,从而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有力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建设和谐文化中,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人人共建和谐社会,才能人人共享和谐社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要的经验,就在于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此,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单位作为重要任务,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当前,主要是着力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以“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互相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共铸诚信”活动,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做到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的相互配合,政务诚信建设、商务诚信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有机统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协作,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人们的诚信观念,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文化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

  建设和谐文化是一项既紧迫又长期的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宣部理论局)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