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国梦

作者:李君如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10时34分58秒 编辑:redcloud

  

  中国人以事实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时候,决不做“苏联梦”,不会像苏联那样搞冷战对抗、对外扩张,追求霸权主义;也不会做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梦”,不会像他们那样用战争手段掠夺资源、称霸世界;同样也不会做“美国梦”,不会像美国那样大量消耗能源等各种资源。我们做的是“中国梦”,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独特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梦 想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始终有一个梦:赶上世界工业化步伐,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历史重任,伴随着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身上。

  能否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由此成为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最大的历史性考验。

  考验之一: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考验之二: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能否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考验之三: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而不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

  考验之四: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而不争霸、不称霸、不走强权政治的老路?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国际社会也在关注这些问题。特别是国际社会一些人,有的预言中国解决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难题,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崩溃论”;有的则预言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但是这种预言对国际社会、对发达国家是一个威胁,所以他们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那么,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看实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进行了大胆而又慎重的探索。短短20多年,中国就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平均每年增长9.4%。中国在摆脱贫困状况以后又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一步一步地向着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二是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勇敢地到世界市场搏弈,通过平等、互利的竞争,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资源,特别是能源,同时又给世界各国企业包括一批跨国公司提供了中国这个极其巨大的市场。三是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勇敢地推进市场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创新中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四是为了赢得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必需的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的方针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也就是说,过去2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即我们常说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人以上述事实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时候,决不做“苏联梦”,不会像苏联那样搞冷战对抗、对外扩张,追求霸权主义;也不会做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梦”,不会像他们那们用战争手段去掠夺资源、称霸世界;同样也不会做“美国梦”,不会像美国那样大量消耗能源等各种资源。我们做的是“中国梦”,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独特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经 验

  那么,中国过去20多年走出的这条和平发展道路,其实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经验?

  这条道路的实质,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的国家发展道路。

  这条全新的国家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四个重要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保持独立自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新科技革命相联系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到来时,中国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战略抉择。我们注意到,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是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革命,在经济全球化创造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到列宁时代,经济全球化不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的策略是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然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扩大社会主义影响。由于苏联共产党中一些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滋生蔓延,这个策略后来发展到极端,形成两大阵营、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与对抗。这种对抗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苏联和东欧各国承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而没有较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我们现在探索的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以由此带来的物质成果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又警惕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制定了“趋利避害”的策略。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解决人口、资源、能源和粮食等发展问题上,不可能全盘依赖国际社会,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依靠体制创新,依靠扩大内需,依靠艰苦奋斗,确保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个方面,是积极推进经济市场化而又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要联系经济全球化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实际情况,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资源少。面对这样的国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发展中始终注意两条:第一条是锐意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我们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第二条是统筹兼顾,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尽可能防止市场化改革中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的扩大。这样,就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三个方面,是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弘扬中华文明。同样的道理,要联系经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一个善于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又善于弘扬自身优秀传统的学习型社会。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的先哲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到世界各地学习。我们是在这样的学习中,搞现代化,搞市场经济的。与此同时,我们又强调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克服我们前进中的困难。我特别要说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由许多民族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它强调以和为贵、兼容并蓄,而不是飞扬跋扈、蛮横无道。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更是主张世界各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不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应该平等相处、和平共处,努力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第四个方面,是从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发展而又不称霸。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他又说过中国发展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尽管在世界史上,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剧烈变动,甚至引发战争。但是,中国不会走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深知遭受强国侵略、欺凌、压迫和掠夺的苦难。中国人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20多年历程中,积极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这几年,中国政府又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把维护民族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我们的外交宗旨。因此,中国的崛起完全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完全是和平的发展。

  挑 战

  20多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还远远没有完成。按我们的设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才可以算是达到了和平崛起。我们深知,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决非易事。特别是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既要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说矛盾凸显,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而言,带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战:

  一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后列;同时,由于发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艺总体水平低,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和总量的资源消耗包括能耗,却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能耗转移”。这就使得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短缺,成为困扰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难题。

  二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加上因劳动力众多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这些情况结合在一起,导致生态状况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这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这也是中国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背景。

  三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两难问题。比如,既要使GDP持续快速增长,又要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扩大社会就业;既要保持东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又要促使中西部共同发展;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既要深化各项改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等等。解决这一系列两难问题,都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能否解决好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挑战,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最终实现和平崛起。

  前 景

  面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挑战,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可以归结为三个超越,也就是三大战略:

  一是超越旧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用了250年时间,才使15亿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而我们却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使15亿人进入工业化。显然,不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跟上人类文明前进步伐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而发展依然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下决心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道路。

  二是超越世界近代以来后兴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掠夺别国资源,没有在国外建立殖民地,也没有搞集体政治同别人对抗、向外扩张,而是到世界市场参与平等互利的竞争,在联合国等国际政治舞台同各国合作共事。也就是说,中国在发展中既超越了旧式工业化道路所必然带来的资源大拼杀的旧路,又超越了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而拒绝和平、发展、合作的冷战思维。中国依靠自己的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地建设一个政治上经济上都强大的中国,同时中国又不争霸、不称霸、不当头,也不当别人的附庸。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特色”。

  三是超越不合时宜的社会治理模式,继续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活力与失范并存、效率与失衡同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领导层着眼于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网络,来提高执政水平、改进社会治理。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继续深化,社会治理方式正在转换,中国政府的职能也正在逐步转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正在向着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目标发展着。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这三大战略,归结起来,就是对外坚持和平,对内坚持和谐,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引领13亿至15亿中国人,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在同世界的互利共赢中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对人类的贡献大一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