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通向和谐之路
————《我们这个家•2006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家书》读后

作者:龚政文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2日 09时27分30秒 编辑:redcloud

  2007年新春伊始,我读到一本好书——《我们这个家·2006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家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颇为别致的书。书中,省委宣传部几乎每一位干部职工,无论是部领导还是聘用人员,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借调者,都拿起了笔,将2006年一年中最值得回顾的所作所为、所获所得、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形之于笔墨,见之于文字。尽管并非篇篇都是精品,句句都是名言,但记录的都是真实状态,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则是毫无疑问的。蒋建国同志在他那篇既有真性情又有大境界的代序中对书中文字是这样定位的:“心之所至,文也随之”;“题材体裁不限,有感有思即可。既可壮士回眸、反顾过去,又可英雄登高、展望未来;既可叙说家事人生之事,又可抒发心声金石之声;既可畅谈理想信念,又可倾诉亲情友谊;既可书飞觞之豪气,也可记飞泪之悲戚。文笔风格或朴实或优美或端庄或诙谐,不拘一格。总之,只要是真情实感、真话实语,均无不可”。通观全书,我以为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组稿理念的。

  作为一个在省委宣传部工作多年的人,我兴致盎然地读着这本书,甚至一篇也不愿意遗漏。我兴致盎然,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曾是我的领导老师、同事朋友、兄弟姐妹,见字如见人,见人格外亲。我兴致盎然,因为我太熟悉他们所描绘的那种工作状态,阅读中常常产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当然我并不只是因为熟悉才来推荐这本书的。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鲜活的人,窥见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忙碌——为工作而“白加黑”、“5加2”——是他们的共同状态,忠诚——忠诚于党的宣传事业——是他们的共同品质,自豪——为工作成就和个人进步而自豪——是他们的共同心态,感动——感动于领导关心、同事帮助、亲人理解——是他们的共同体验,珍惜——珍惜工作、珍惜现在、珍惜亲人——是他们的共同愿景。但共同之中有不同,共性之外有个性。如有的叙述当“写手”的苦与乐,有的幽默当“代理处长”的甜与酸,有的在“冬日阳光”中“感悟平淡岁月”,有的在“陪读”中“和女儿一起成长”,有的退休了感觉“还在路上”,有的刚进部里便检视着“一个新人的成长足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个性情各异的群体。我相信,这本书的面世,对于人们近距离地感受、了解宣传干部是不无裨益的。

  然而,如果你仅仅以为这只是一部机关干部自我展示、自娱自乐的玩票之作,那无疑是小看了该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读此书,最给人以启发的,是它反映出省委宣传部在以打造团队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极为珍贵极为有益的探索。

  当前,“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文化建设的关键词。可以说人人都在谈论和谐,个个都在追求和谐。然而,和谐从何而来?达致和谐的路径是什么?在这方面似乎抽象的理论多,具体的实践少。和谐当然首先是个体的和谐,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单位”社会,单位的和谐、团队的和谐至关重要。因为单位(团队)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结点,是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最主要的活动空间。然而,如何才能实现单位(团队)的和谐呢?

  传统中国一直是一种家国体制。家如同国,国也就是家;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家一直是中国人最具亲和力、最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最能让人放松和流露真性情的地方。因此,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以一种由家而国、移孝作忠、由血缘伦理上升为国家伦理的模式来治理国家(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士大夫的人格培养也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来递进的(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在中国努力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建诸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家国模式固然有其弊端,而且在家与国之间也早就发育出了一个新的中介层面:单位、团队、社区……但在对单位(团队)的管理上,大多数成功的主事者与管理者都沿用着治家的模式:强调要“亲如一家”,要组成一个“革命的大家庭”,“不要求团结得像一个人,但要团结得像一家人”,等等。如今在职场中,谈论团队文化似乎很时髦。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中国共产党的团队文化建设就是极有特色极为成功的,而它正是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在团队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有文化自信,应更多珍视自己的传统,西方企业的那一套模式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文明的多样性注定了社会文化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在当前的和谐文化建设中,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文化心理结构并非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它也许还是治疗后工业社会冷漠病的良方。一个除自我之外、于家于单位于团队没有忠诚度和归属感的社会是不健康的,而社会和谐也正是建诸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团队和谐的基础之上。尽管现在的自由职业者为数不少,跳槽现象与日俱增,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希望找一个好“单位”,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这正是建设和谐的团队文化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在《我们这个家》中,我们看到,省委宣传部的干部职工,不论身份如何、工作性质怎样,都对部机关有一种依恋感,对职业成就有一份自豪感,对领导和同事有一番感激心,这样一种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机关氛围,正是省委宣传部事业兴旺、人才辈出的基础,窃以为也是值得各种大大小小的机关、团队学习效仿的。

  阅读本书,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土壤,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贤。在一个和谐的团队里,人性中优秀的因子被激活,人们普遍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境界的自我提升,这样反过来能促进团队的和谐;而在一个人际关系糟糕的团队里,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人性中不良的因子可能会肆虐,团队的气氛会更恶化。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几乎所有文章作者那种强烈的向善冲动和完美人格追求。我们当然不会认为他们都是圣贤,但他们在思贤慕贤学贤,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从许多文章中都看到了作者勤于擦拭心灵的明镜、去除思想的尘埃的努力。书中许多文章从个体经验出发,总结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人生感悟,诸如:“人生无非两个字:‘生死’而已。生的时间不在长短,死的轻重在乎意义”(《圣诞节,想起毛羽》);“身体要健康,思想也要健康;生活要快乐,工作也要快乐;自己要健康快乐,同事也要健康快乐”(《什么最重要》);“人生如船,总有一天会摆渡到彼岸;人生如路,终归有一天会走到路的尽头;人生如烛,不可能烛照千秋,它总有熄灭的一天”(《还在路上》);“珍惜现在,善待自己,努力工作,为了爱你和你爱的人,为了帮你和需要你帮的人”(《感悟生活》);“因为我相信,爱不仅使爱者高贵尊严,而且使被爱者高贵尊严”(《感悟平淡岁月》);“积极的人,就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呢,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个人的想法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致我亲爱的女儿》);“我发现,前行的道路不管是宽广还是曲折,在经历了一段风风火火之后,都需要刻意地放慢节奏,或者暂时地停靠。因为我们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回望,或许需要一些空隙调整,或许需要一点工夫选择……”(《幸福像花儿一样》);“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尽力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冬日的阳光》);“心为物累,情因欲伤,太繁琐、太紧张,不轻松、不自由”(《三“九”慰泰》)。书中,类似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在我看来,它们一点也不比《读者》之类杂志上那些刻意为之的励志散文逊色。最为精彩的,当数《我的家书·我的家园》一文,它确实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肺腑的美文。

  由此看来,《我们这个家》的最大意义,也许并不在书本身,而在它运作过程中所释放的那种积极的效应。一本书的组织发动,能让人在年终盘点时激活人性中的善良面光明面,“榨出藏在袍子里的‘小’来”,使团队成员的精神境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不正是它最大的成功吗?推而广之,如果团队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行动都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不是真的可以做到人皆为尧舜吗?团队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不是指日可待吗?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