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建设天蓝水清土净美丽湖南

作者:周亚明 黄亮斌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19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8日 09时23分21秒 编辑:redcloud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湖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领会把握,答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一历史性答卷,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湖南应有的贡献。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强省战略,描绘了“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美丽湖南的美好前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三湘儿女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环境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湖四水”治理主战场攻坚克难,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阶段性成果喜人,环境治理战役及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等,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1-6月,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345个监测评价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21个,占93.0%,其中湘江干流水质达标断面水质高于全国十大流域22.9%;全省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同比上升了1.9个百分点。在潇湘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加美丽了。

  

 

  湘江之于湖南,如同长江黄河之于中国。作为湖南简称的“湘”,在《山海经》里已经出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湘”如是解读:“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从水相声。”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花好月圆的湘江,寄托了7300万湖湘儿女共同的乡愁。

 

  早在2013年湖南省就颁布实施《湘江保护条例》,成立了以时任省长杜家毫为主任的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启动了湘江保护和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连续实施三个3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50%,局部地区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彻底遏制;正在实施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主要措施是“治”与“调”并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目标是到2021年,构建湘江经济繁荣、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的格局,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2016年,杜家毫发表《让一江清水造福湖湘人民》的署名文章,向全省人民发出倡议,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促进“一湖四水”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治理,致力建设青山永驻、绿水常流的生态环境。湘江治理成效集中体现在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娄底锡矿山、湘潭竹埠港等五大重点片区。

 

  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三十六湾地区成规模采矿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经过400多年的开采,矿区污染十分严重,三十六湾矿区被列为长江和珠江流域重金属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经过治乱、治矿、治污、治山和治水“五结合”的针对性综合治理,如今的三十六湾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主要污染物锰、铜、铅、锌、镉基本不再超标,矿区周边群众喝上了清洁水,耕地农田得到有效灌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湘江源头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衡阳市常宁水口山地区。水口山地区主要污染源是历史遗留沉积污染,100多年来沉积的废渣、污染底泥、关闭企业污染场地等环境问题是水口山地区老大难的问题。为此,湖南对水口山地区环境实施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共关停190余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15小”企业;“十二五”期间,常宁市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为重点,实施“关停并转”和“等量替换”,整合产能重组规模企业;加大对区域内被污染溪渠水体治理;在水口山地区投资新建自来水厂,解决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设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清水塘老工业区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5.15平方公里,曾经聚集了五矿株冶集团、中盐株化等261家企业,但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该地区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产能集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株洲因此曾在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按照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要求,株洲加快推进这一工业区域的整体搬迁改造。五大重点企业中,海利、株化、柳化株洲基地已全面关停,昊华化工做好了关停准备,最大的株冶集团常宁新址建设已启动,老厂区已拆除部分设施;152家中小企业,已经关停147家,并通过验收,关停率达96.7%。

 

  娄底市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锡矿山地区位于冷水江市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锑采选冶产业聚集地,锑矿开采距今已有120年历史,作为百年矿区,锡矿山也遭受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冷水江市共取缔选矿手工小作坊145处,锑冶炼小企业由原来90多家关闭至8家,淘汰落后产能17万吨。治渣方面,锡矿山地区已治理完成和正在治理的废渣达3630多万吨,占Ⅱ类一般固废总量的68.5%。治水方面,实施了锡矿山重金属污染区安全饮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分散安全饮水工程。治气方面,通过整治,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浓度值下降了76.7%。

 

  湘潭市竹埠港老工业区。竹埠港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位于湘潭市岳塘区境内,沿湘江东岸呈狭长分布,区域面积约1.74平方公里,曾经是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该区域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2013年,该工业区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岳塘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企业整体关停,实现28家化工企业的全面退出。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生态地位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为重要,一直是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唐代诗人曹松笔下的洞庭胜景,成为今天三湘儿女的生态之梦。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引导下,湖南正在全力以赴打一场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2016年以来,湖南启动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等“五大专项行动”。2017年制定并启动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重点区域整治。在洞庭湖区,各市纷纷采取行动,共同守护好一湖碧水。益阳市编制《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整改方案》和《大通湖水质达标方案》并实施,拆除辖区内所有围栏围网,开展外转清淤及周边城乡垃圾和污水治理;常德市安乡县通过采取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适当补水等综合整治措施,使珊珀湖水质短短几个月即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标准;岳阳市全面完成黄盖湖湖面水产养殖清理,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提前完成整治任务。

 

  还洞庭湖绿色岸线。洞庭湖岸线资源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被视为产业聚集、经济开发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湖南持续开展洞庭湖岸线港口码头“关停并转”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洞庭湖岸线保护。在对自然保护区违规采砂问题全面实现禁采和对84处侵占岸线、洲滩的砂石码头堆场开展全面清理的基础上,编制洞庭湖区河道采砂规划,全面规范保护区以外的河道采砂行为。与此同时,对重点湖库水产养殖、捕捞造成水质下降和生态破坏问题逐一督办整改。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7.99万亩欧美黑杨于2017年11月提前清理到位,试验区和缓冲区的清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为“守护好一湖碧水”,湖南严厉打击环洞庭湖区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2017年,在洞庭湖组织开展“环湖利剑”环境执法专项行动。2018年,制定《环洞庭湖区工业企业“环湖利剑”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三年计划(2018-2020)》和《2018年“环湖利剑”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严厉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8年6月,岳阳、益阳、常德和望城“三市一区”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66起。

 

  今年,在深化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中,湖南重点推进该地区矮围拆除工作。以沅江市矮围拆除为例,沅江市居洞庭之南,汇聚“湘资沅澧”四水,湖洲水域175万亩,是全省唯一超5万亩的“拆围”重点县。其中包括沅江、湘阴和汨罗市交接处的下塞湖矮围。下塞湖矮围最早形成于2002年,当时主要是为了提高芦苇产量和杨树成活率,采取人工和机械开沟沥水、抬洲造林等方式,进行芦林间作,陆续在原有矮堤基础上加高培厚、筑建围堤,至2014年,基本形成了跨沅江、湘阴、汨罗三县市,占地27789.3亩,堤长18692.6米,3个节制闸的下塞湖矮围。此后经历了三次拆围过程,其中第一次在2015年6月拆除泥堤320米;第二次2016年11月掘毁下塞湖矮围西北段泥堤2100米;第三次在今年6月,省委高度重视,态度坚决,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案发地党委和政府对下塞湖矮围进行整治,截至6月20日已将矮围全部清除;同时,责成省纪委监委成立专案组,对下塞湖矮围问题进行彻查。近日,省委常委会听取了调查情况汇报,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严肃问责的决定。

  

 

  守护江豚、“走读湘江”“大美洞庭,青年在行动”、清洁河道、义务捡垃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投身到公益环保行动中,他们不计自我得失,为建设美丽湖南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2013年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时,杜家毫同志就提出发挥志愿者组织“啄木鸟”的作用,并每年组织200名“绿色卫士”,一方面监督企业排污行为,另一方面监督职能部门在环保方面失于监管的行为。这种开放的施政举措,催生了湖南环保组织的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生态环保组织机构已达154家,其中已注册的环保类社会组织62家。

 

  湘潭、衡阳、永州等地积极开展“民间河长”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构建了“官方河长+民间河长”的双河长模式。其中永州市共聘任了241名“民间河长”,有力推动了当地水环境的改善。

 

  “绿色潇湘”环保公益组织于2011年4月启动“守望母亲河”湘江流域民间观察活动以来,共招募271位河流守望者,他们分布于省内52个县市,通过定点的日常环境监测、监督工业排污、推动环境执法和政府部门环境信息公开等方式,推动147起湘江流域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绿色潇湘”环保公益组织以其活动组织的专业程度,去年成为阿里巴巴发起组织的“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重要活动伙伴。

 

  环境保护,志愿者在行动,企业在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南全力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与治理。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岳阳市长江干流湖南段规模以上8个工业排污口达标整治项目被列入整治行动内容。这8个工业排污口分别属于中石化所属分公司、岳阳华能发电公司、岳阳林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君山工业园区和临湘市等六家业主单位。任务明确后,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集中全力加快岸线规模企业污染治理,增加治污投入、加快工程建设,目前都已经提前完成。中石化长岭分公司投资2500万元,采用新工艺对含盐污水进行了提质达标改造,在有效降低炼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时,大幅减少了新鲜水消耗量。始建于1958年的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历年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设完善各种废水处理设施。为了杜绝对长江母亲河的热污染,在废水总排口设置环保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同时委托环保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公司三个入河排污口进行月度、季度性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均公示在国家环保网上平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