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走好用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这着活棋
——----访省农办主任陈吉芳

作者:吕运涛 胡德池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08日 11时32分53秒 编辑:redcloud



 

    ●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来山,副省长杨泰波等领导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本期主题阅读推出“富民强省2007?农村篇”。

    ●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首要的是抓好生产发展。生产发展现阶段的主要方向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 发展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两个“根本”,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思路和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省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新理念,为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扎实工作,锐意进取,让广阔的农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1 走好用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这着活棋

 

阅读

----访省农办主任陈吉芳

特约记者/吕运涛  本刊记者/胡德池

 

    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如春风拂面,温暖和激励着三湘儿女。胡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论述精辟,非常符合我省实际,针对性很强。如何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用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省农办主任陈吉芳。

    记者: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征程中,如何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陈吉芳: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我们组织农口系统干部进行了认真学习,含英咀华,深刻领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情,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工作。总书记的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用新型工业化的“引擎”来助推现代农业,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决策高度的提升,也是从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来服务“三农”的战略之举。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它与发展现代农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力。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将广泛应用和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这本身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支撑。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为工业产品拓展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地向农业农村领域深度延伸发展。

    记者:既然用新型工业化的“引擎”助推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决策高度的提升,那么,发展现代农业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互动机制?

    陈吉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全体农民谋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现代农业的价值取向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民为本,关注农民的幸福指数。省委、省政府在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中首次提出的“老百姓幸福指数”这一新概念,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老百姓”绝大部分是农民,也就是说,只有让广大农民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衣、食、住、行、医等各个方面综合条件的全面改善,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湖南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看,用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首先就要构建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互动机制。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对接,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互动共进之路。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产业支撑。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村镇梯度转移扩散,实现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各种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尤其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参与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享受新型工业化的成果,从新型工业化中获益。

    记者: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互动机制是“助推”的基础,那么,增加农业投入和培育新型农民就应是“助推”的举措了。请您谈一谈好吗?

    陈吉芳:好的!这实际上就是要构筑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和建立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湖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发展现代农业,不增加农业投入不行,没有保障机制更不行。要认真贯彻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切实在“多予”上下功夫。前段时间,我陪同泰波副省长到四川成都参观了“五朵金花”(成都市近郊的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几年,成都市对“五朵金花”的政府投入达1.8亿元。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央加大对建设现代农业投入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特别要把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否提高作为一项硬指标来衡量。信贷投放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同时,加大支农资金、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各部门的支农资金合则能成大用,分则大打折扣,要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将定位于同一使用方向的支农专项资金加以归集、统筹、捆绑使用,各计其功,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外,应设立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以财政支持为引子,采取财政专项安排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一点,省市县直单位扶持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办法,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形成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近期内要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最有条件的地方起步,把改善自然村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突破口,让农民能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整洁房,烧上洁净能源。今年完成1500公里通乡公路改造,建设18000公里通村水泥(沥青)路,解决900个建制村不通公路问题。解决15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胡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快建立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培养造就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这项工作由省农办牵头,统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研究出台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的办法,把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努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势。要抓好“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同时,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留守农民”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和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按照中央的部署,落实学杂费减免政策,提升农村教育水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劳动者。另外,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记者:增加农民收入是检验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核心指标,也是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的目的。请问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陈吉芳: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力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这需要我们用奋发有为的精神去实现。一方面,我们要在增收理念上谋求新突破。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不能把眼光停留在农业农村内部,要跳出农业来谋划农业,跳出农村来发展农村,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高,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思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充分考虑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效率与公平原则。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效率方面,要正确评估农民的劳动价值,真正让农村劳动力升值。目前我省人均不到9分耕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这是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制约。这里关键是要实现农民充分就业,通过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从田里走出来。减少种粮的,增加吃饭的;减少喂猪的,增加吃肉的。今年将新增外出务工人员80万人左右。提高效率还要正确评价农民的财产,让农产品升值,着力打造“湘”字农产品品牌,用农产品名牌刷新湖南农业名片,通过节会活动扩大湖南农产品的影响,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农产品提供更多增值增收的空间。在公平方面,就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调整分配格局,对“三农”推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略,尤其要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平等的发展权。今年,我们要认真抓好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把各项支农惠农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政策实惠。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要早做准备,防止因灾减收。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强化产业增收功能上下功夫。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主导产业开发方面多做文章。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传统产业。传统的就是特色的,特色的就是有生命力的,就是比较优势。粮食、生猪是对我省农民增收影响最大的传统产业,应在改造提升和做大做强上加大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抓好粮食生产,我们必须始终扭住粮食生产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今年,要大力推广优质稻,实施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全省优质稻和超级稻面积分别达到4000万亩和800万亩。重点抓好42个粮食主产县基地建设。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要稳中有增。生猪,要主攻品种改良和转变饲养方式,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要改造提升柑橘、蔬菜、茶叶、油料、药材、竹木等产业。继续抓好五大产业链、“131”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帮助农民从多环节、多层次增收。拓展农业功能,开发潜在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物质产业,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记者:如何加强考核监督,切实把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落到实处?

    陈吉芳:理念再新,举措再好,关键在落实。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机制,是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生产发展与否,重点看农民收入是否增加;生活是否宽裕,首先看交通状况、住房条件有没有改善;管理是不是民主,主要看班子是不是团结。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看,确有一些地方的干部一心想着开创新局面,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缺乏继承的心态,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就有可能采取在看得见的地方做“脸面”文章的做法,忽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基础。要有效制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就应该在考核机制上有所创新。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农民是考核的主体,上级相关部门和对口支援的企业是被考核的对象。要以农民得不得实惠、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作为考核的标准。指导方法上,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着力点;以发展农村沼气,推行“三清五改”,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切入点;努力抓好一批示范点,可以考虑从规划编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千村示范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容整治着手,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同时,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典型宣传上坚持“四不、四多”原则,即属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典型不宣传;只治“窝”不治“坡”的典型不宣传;标准统一、千篇一律的典型不宣传;表面好看,群众负担重而实惠不多的典型不宣传。多宣传真正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多宣传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按农民意愿办事的典型;多宣传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多宣传投入少、群众易动手、面貌改变快的典型。通过正面引导,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随着陈吉芳主任由浅入深的阐释,一个个问号在拉直,变成感叹号。他告诉记者,用新型工业化助推现代农业是一着活棋,这一步走好了不仅能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能够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时光荏苒,时不我待!我们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唯有以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切实找准发力点,把握关键点,上下同心,和衷共济,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