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人民的科学家

作者:本刊评论员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6日 09时27分02秒 编辑:redcloud

1979年,邓小平登上黄山之巅。他对万里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千方百计,先让农民富起来!小平同志的这句话,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1982年,袁隆平走上马尼拉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讲台。这时,投影机打出他的巨幅头像,配以特大黑体英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字幕,全场顿时掌声欢呼声雷动。

    有人曾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一靠袁隆平。政治家邓小平和科学家袁隆平,担国家和人民的大任于肩上,穷兴衰之理,运回天之力,在不同领域创下伟绩,是两座令世人仰视的高峰。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顶天立地,是一座精神富矿,一个哪一面都闪闪发光的多棱体,是一代科学大师和巨匠。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以自己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功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结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为科技工作者,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必须面对、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袁隆平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民以食为天。一个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揽在了自己的肩头,而且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横下心来,一干就是40多年。有人说,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其实应该说人生的种种困难境遇都被他挺过来了。粮食是宝中之宝。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粮食史。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袁隆平一门心思研究水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为了早日实现这个志向,加快杂交育种更代繁殖,几十年他像候鸟追赶着太阳一样南来北往,上千次的失败都没有摧垮他追求成功的信念,他是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壮丽诗篇,并从此奠定他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还由此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功成名就,国际上有多家机构许高薪聘袁隆平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的根在中国,中国是个广阔的天地,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

    袁隆平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是横亘在袁隆平面前的理论禁区。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突破米丘林、李森科,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他说,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从三系到两系,从两系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走的是一条将创新进行到底的路。为此,他形象地比喻:现在搞科研,就像是在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这样,在他67岁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对此,77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袁隆平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研究农业常常需要晒在太阳底下,泡在泥水地里。不仅是一种繁杂、重复、单调的工作,更是艰苦的差事。如今已是世界级科学家的袁隆平,仍然坚持下田,一天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说,我们没有上班下班制,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劳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他信奉一条,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于是,袁隆平工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田间毒辣辣的太阳晒得形成了一样的风格:瘦削、黧黑。58,刚从太平洋彼岸归来的他,就像往常一样,卷起裤脚走进了他的试验田。在科学的王国里,袁隆平信奉“知识”加“汗水”4个字。认为在知识的土壤里,用汗水才能浇灌出灵感的花朵,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饱含着汗水和辛劳。“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科研的艰辛、科学精神的内涵,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感触最深。这既是对一个科学家意志的一种考验,也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很好的磨炼。

    袁隆平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没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经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不仅关注中国粮食问题,而且也关心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并为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袁隆平,他把自己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研究同行;他把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也奉献给了全世界。面对鲜花、奖杯,面对掌声、光环,本色的袁隆平只说了一句本色的话:我不是没有名利思想,一个人真正做到没有名利思想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淡泊名利,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作为科学家也好,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好,有了名了,人家都看着你,那么你就更要小心。

 

    袁隆平,从重重稻浪中走来,获得过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领奖台上。他胸怀民生,服务世界,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因为那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取得了别人眼中伟大的成就,却依然自认平凡。

    袁隆平,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曾走过饥荒年代,饱尝饥饿滋味;作为科学家,他忧国家之忧,急百姓所急,数十年扎根基层,终于成就了辉煌。实际需求是科学研究重要的动力之一。实践既向科学家提出问题,又反过来检验科研工作。袁隆平常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让他抓住科学的灵感,也锻造出他的战略眼光。正是有着像袁隆平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才缩短了我国和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袁隆平,用他自己的矢志追求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具备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具备认准一个目标执著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态度,具备将满腔的爱国情怀化为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强决心。袁隆平的矢志追求还告诉我们:科研工作是一项充满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不断有不畏艰辛、不计名利的人投身其中。如果心态浮躁、盲目拜金、奢侈浪费,不深入基层、不了解群众需要、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端酒杯多于端实验杯,上电视台多于上讲台”,就不配科学家的崇高称号,也就担当不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袁隆平,人民的科学家,本色的科学家,世界的科学家。正是他,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科学的价值、科学家的价值、科学精神的价值。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