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九种模式培训农民

作者:王行水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04时09分36秒 编辑:redcloud

 

中共新晃县委书记 王行水

新晃从农民培训破题,致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了九种模式

 

模式之一:头脑风暴式培训----充分利用培训、考察、挂职等多种手段,给农民“洗脑”,通过“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让农民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每年党校、职业中专与涉农部门共同制定办班方案,各乡镇选送农民参加脱产学习。像商人那样到县外甚至省外考察,让他们眼见为实。异地挂职,每年选派数名村干部学习外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模式之二:能人示范式培训----不断培育新能人,以能人带能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具备了新农民基本素质的能人,我们主要是三“给”。给技术支持。县人事局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对重点户,配备专门的农技师给予技术支持。给创业平台。兴隆镇塘洞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张有纪,致富不忘乡邻,免费为村民提供苗种和传授相关栽培技术。给优厚待遇。方家屯乡村民蔡正桥是肉牛养殖的能人代表,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

模式之三:沿海练兵式培训----把农民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让农民直接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中,接受市场风雨的洗礼,聚集新财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2002年以来,县劳动就业局坚持每年选派2-3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守打工企业的集中地,对劳务输出开展跟踪服务,及时为沿海用工单位输送熟练工;及时选送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

模式之四:农民夜校式培训-----结合农事季节,利用夜晚时间,不定期以举办讲座、收看光碟的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产,将农民夜校设在人口相对集中、教学辐射面较宽的自然村寨,并将农民夜校的选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的设置有机结合,力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模式之五:墟场坳会式培训-----利用侗乡传统民风民俗,创新机制,寓教于乐,变经济墟场为文化市场,变以歌传情坳会为政策宣传、科技传授的大课堂。我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五天赶集的传统,同时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尝新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有唱山歌、赶坳会的习俗。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和习俗,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编排小品、快板、相声等节目到乡镇巡回演出;组织以涉农部门专业人士为主的“流动讲师团”,把农民需要的科技知识送到墟场坳会。

模式之六:协会拉动式培训----围绕产业发展,组建民间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我县波洲镇长塘村农民技术协会对会员实行档案管理,一人一卡,会员实行月经验交流制,每月由协会中的“能人”、“土专家”给会员上农技知识实践课。

模式之七:点单服务式培训----不断适应群众科技知识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各乡镇每月自报一次点单服务内容和时间,提出某方面的技术服务要求,由专家上门解答服务。同时配套推行专家定点联系、点单服务限时办结和点单服务失误赔偿等工作制度。

模式之八:网络自助式培训----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知识平台,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自我学习和教育。把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作为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全县23个乡镇已全部开通了宽带互联网,全县已有近4000名农民享受网络自助式培训。

模式之九:党建促进式培训----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优势,以党建带动科技培训,寓科技培训于党建之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党建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以“访贫问苦到农家、项目资金扶农家、中介服务联农家、公益事业美农家、先进文化进农家、休闲旅游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六富农家”活动,注重在帮扶农民中培训农民。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