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在文化强省的引领下建设文化强市

作者:陈泽珲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03时50分30秒 编辑:redcloud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根,文化是魂。长沙市如何在文化强省的引领下率先建设文化强市,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理应形成思想共识

文化强市是适应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国际上看,文化发展的浪潮风起云涌。上世纪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赶超西欧,都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领略了好莱坞大片、卡通动漫、电视“韩流”的威力。进入21世纪,文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更是前所未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本国GDP5%12%。从国内来看,文化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总揽,到文化体制改革紧锣密鼓的推进,无不彰显出文化的“软实力”地位。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是为我省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强大动力和良好契机。

文化强市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在要求。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长沙在全省的战略地位和龙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全省“一区(省会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线、大湘西)”的文化产业格局中,长沙占了“半壁江山”,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也都集中在长沙。无论是文化基础、文化需求,还是产业增加值、对外影响力,都决定了长沙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首发位置。特别是随着长株潭一体化、“3+5”城市群战略的加速实施,需要长沙更好地发展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推动湖湘文化的资源整合、优势聚合,在全省形成一批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军”。因此,长沙建设文化强市,是一种历史必然。

文化强市是打造文化名城的现实选择。长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文化新城。长沙三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2个,集名山、名水、名洲、名院、名人于一地。同时,长沙的休闲娱乐、歌厅、演艺、出版、动漫、影视等在全国迅速崛起,形成特色品牌。“十五”末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47亿元,虽然与上海、深圳有较大差距,但高于宁波、成都、南京、郑州和西安,占到了全市GDP9.7%,从业人员达到了22万,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大市。长沙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化推动”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提出,更加彰显了文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文化强市可谓水到渠成。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需要把握深刻内涵

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强市,有其内在标准和外在体现。审视中外文化强市,都有独特优势和独到之处。一是主导地位。纽约经济发展的两大缩影就是著名的两条街,即华尔街和百老汇,其中一条为金融街,一条为文化街。北京在文化带动下的旅游、创意、会展经济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00亿元的规模,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市。二是品牌影响。称得上文化强市的,必定有自己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法国戛纳这个海滨小城能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就因为它每年举办的电影节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三大电影节之一。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连续举办20多届,也让这个地级市闻名遐迩。三是产业支撑。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众多的市场主体作支撑。创意之都伦敦就有700多家广播与电视产业单位,有全英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设计机构,创意产业产值近1000亿英磅。上海拥有80个创意产业聚集区,引进国内外4000多家创意企业,带动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四是发展动力。国内外的文化强市,无一不表现出超强的文化推动力。伦敦有良好的城市魅力,因为它是著名的博物馆之城、出版之城和设计之都,文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深圳正是有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才带活了旅游业、娱乐业、演艺业。五是基础作用。文化之都巴黎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可谓既多又好,文化、艺术、体育、娱乐、阅览和信息中心多达364个,还拥有134所博物馆、170多家歌舞厅、350个电影厅、141个剧院。深圳作为我国的“移民”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全市有图书馆520多座,总藏书800多万册(件),有区、街道和社区文化广场 160个,群艺馆和文化馆(站)58个。六是人才保障。一个文化强市的建立,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担当《大长今》主角的李英爱已成为韩国的形象大使,《冬日恋歌》的主角裴勇俊被《纽约时报》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澳大利亚悉尼国家歌剧院云集世界著名歌唱家22人、一流艺术家300多人,从而成为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之一。长沙也同样需要大批大师级的艺术人才来担纲。

 

率先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明确主攻方向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市、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市,是必须明确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要把“站在长沙看长沙”与“跳出长沙看长沙”结合起来,以宽广的视野来确立文化强市的主攻方向。

以战略眼光来定位。文化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建设文化强市,长沙不能局限于湖南的长沙、中国的长沙,而应放眼于世界的长沙。要深入发掘长沙最有优势、最有潜力、最具湖湘特色、最具世界潮流、最具国际影响的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领先、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市,力争到2010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定位应是把长沙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创意中心”。所谓文化名城,就是依托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加大保护力度和挖掘深度,充分展示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伟人故里的亮点;依托新兴的歌厅演艺、卡通动漫、文博会展等品牌,进一步增强影响、凸显特色;所谓休闲之都,就是依托闻名全国的歌厅、酒吧、休闲等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品位,增加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使“休闲娱乐在长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所谓创意中心,就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建设一批特色创意园区、创意街区,打造一批创意产业,让长沙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创意中心。

以系统思维来谋划。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大战略、大工程,必须把握好大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广泛更及时地传播先进文化,更快更有效地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保证党的领导权和控制力。二是坚持统筹推进。用文化强市建设统领繁荣、创新、文明、和谐长沙建设,做到互为一体、有机融合;在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本身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全过程,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的文化含量。三是坚持品牌带动。以立足长沙、面向世界的眼光,推出有吸引力、有认同度的文艺作品,培育有自身特色、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使文化真正成为长沙的城市名片;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理念,提升附加值,扩大影响力,做大做强现有文化品牌。四是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旧思想、旧框框,以观念更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原创文化,增强湖湘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

以务实举措来推进。建设文化强市决非朝夕之功,要靠渐进积累。思路可以宽,措施必须实。一是夯实强市的基础。下决心建设一批文化基地、文化场馆、文化遗址项目,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全力建设好“两馆一厅”、橘子洲文化生态景区工程、长沙艺术家村、贾谊故居二期工程、长沙大剧场、马王堆汉墓“物址合一”、铜官窑遗址开发等重点工程。各区县分别建设好35个基础性文化项目。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化习惯,提升文化素质。每个区县(市)健全“两馆一团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文艺团、文化中心;街乡达到一站(综合文化站)、一队(电影放映队)、一社团(文艺社团)。二是打造强市的平台。按照“3+5”的空间布局,在做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黄花印刷科技园、湘绣城“三大老园区”的基础上,着力规划建设“五个新园区”,即青竹湖文化产业园、金星文化产业园、清水塘艺术园、长沙晚报报业文化园、长沙新广电中心,形成一个园区、一大产业、一种模式的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把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做成城市强势文化名片,把新组建的演艺集团、电影放映发行集团、文博集团、影视制作集团逐步推向市场,形成品牌,发挥“2+4”的集团效应。对民营文化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使宏梦卡通公司、互动传媒公司、出版物交易中心、湘绣城、定王台书城、弘道书城等找准赢利模式,逐步“长大成才”。三是壮大强市的产业。做大核心层,对有基础、有优势的广电、报业、文化娱乐、卡通动漫、文博会展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强策划和挖掘,打造一批产值510个亿的“集团军”。拉长产业链,搞好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演艺与创意研发、网络信息、现代物流的对接,抓好传统领域向数字电视、网络出版、手机报刊、电视购物等新兴领域的拓展,培育一批产业“亿元方阵”。四是做响强市的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有强烈的品牌意识。长沙虽然形成了田汉大剧院、“蓝猫”卡通、政法频道、和光影视等一批文化品牌,但实力偏弱、影响有限。要始终贯穿创名城、创名报、创名台、创名社、创名品的理念,丰富内涵、改革模式、突出特色、放大亮点,打造若干个国内有名气、国外有影响的经典品牌。五是培育强市的人才。始终贯彻“三个留人”的原则,切实加强文化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突破现有机制,对富于文化热情和文化资源配置实力的文化投资置业者给予资金扶持和鼓励,对文化人才的创作和经营成果,对纳税过1000万元、100万元的文化经营业主,对获国际或国家级奖励的文化人才,给予重用和重奖,以名人来聚集名气、塑造品牌。

以有效机制来运作。建设文化强市是长远之计,必须有长效之举。一是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坚持把文化发展作为长沙“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加大规划宣传、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全市“一盘棋”、“一起抓”。注重把文化发展纳入干部的绩效考核,少搞软指标,强化硬约束。重点文化项目与工业、城建项目同等对待,实行“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形成“磁石”效应。二是健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树立“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思想,抢抓长沙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的契机,又好又快地抓好芙蓉区、浏阳市、长沙晚报、政法频道、田汉大剧院、湘剧团、花鼓剧团等15个单位的改革试点,并逐步在全市铺开。通过改革,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三是构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设文化强市,投入必不可少。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鼓励国有文化单位引进战略投资者,又要大力引导民营经济投入。我市2007年虽然设立了2000万元的引导资金,但难以撬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应逐年增加。各个区县(市)应设立相应的引导资金。成立投融资公司、投融资服务联盟等机构,突破文化企业融资的瓶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