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故居,从历史走来的丰碑

作者:郝 安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1日 09时06分13秒 编辑:redcloud

  

 

  茅坪八角楼

  

 

  毛主席在井冈山(油画) 罗工柳

  战争的厮杀呐喊早已远去,眼前几栋农家土房静静地肃立,透出年深经久的稳重和沉着。照理说我对南方农居并不陌生。但当10年后重上井冈山,这熟悉亲切的一排排房子还是让我的心猛然一颤,我真真切切地体味到了它的广阔和包容。我曾两次走近它,每次来都有一种被它紧紧拥抱的强烈感觉。

  连绵起伏数百里,大小山峰500余座。层峦叠嶂,险秀雄奇,还有那走也走不尽的盘山路,井冈山确实伟哉壮哉!不过我以为,表现井冈山雄风大魄的,还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山高、它的路远、它的林密。能够使井冈山成为井冈山的,是它曾经用整座山脉编织成一个宽广的摇篮,在满天阴霾中接纳革命并养育了革命。而且,就在那几栋被群山围拥的房子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这位伟人在这里生活起居,生产他的思想,实践他的理论。大山拥抱着他,他也紧紧地拥抱着大山。

  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兵发罗霄,上山割据,在这里整整生活战斗了两年零四个月,先后住过四五个地方。那时的井冈山,有五大哨口。天天是枪林弹雨,处处是残垣断壁。以至于80年来,井冈山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依然是苦斗,是牺牲,是生死存亡、艰难岁月的代名词。如今,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然听不到黄洋界隆隆的炮声,看不到炮弹炸响过后的碎石乱飞。我们沐浴着煦煦的阳光,山风拂面,听到看到的,是蝉奏,是鸟鸣,是红叶,是碧水;还有就是永远铭刻在黑瓦土墙木梁里那页光辉而悲壮的中国革命战争史。

  党的一大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就是从这里起步,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沿着这条路,毛泽东呼啸着冲过荒林原野,从农村打进城市,直捣黄龙,到北京用井冈山这块最大最重的奠基石开国建都。他留在茅坪、茨坪、大井的几处故居呢,则如同沧桑矍铄的历史老人,稳稳地站立山冲,成了后人仰慕的丰碑。今天,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清凉的微风吹过,有暄软的黄尘拂起,铺地的小草小花在悠闲地轻轻抖动,一点也看不出当年鏖战的十万火急。在每栋房前的大门口或迎面墙上,都竖有或钉有石碑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主要活动,著有哪几本著作。来到这里的人们轻移慢挪,从一间间简陋、暗淡的房屋穿过。一边走一边看我就一边想,我们一步步走过穿越的,何止是几米十几米房与房的间隔?我们跨过的是一晃几十年的时光岁月啊;我们也不只是在对于伟人旧时遗址的粗略浏览,我们是在这里读着过去,看到历史。想想80年前,秋风秋雨,枯枝败叶,一派萧瑟里,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拉着队伍就上了井冈山。路过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在一个叫做“泰和祥”的杂货铺里,亲自领导了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为主要内容的三湾改编。就是这个著名的改编,使这支破衣烂枪的队伍浴火重生,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从山沟里走出来,毛泽东又到山沟里举起了革命的义旗。党内有人反对,说他是逃跑主义,想做山大王。毛泽东轻松一笑:山大王怎么啦?我们就是要当红色的山大王。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毛泽东挺立井冈大声说: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是躁动母腹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他熟知历史。唐末冲天大将军黄巢,转战10年,由于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号称流寇,终归失败。太平军冀王石达开西进征战,也是因为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而弹尽粮绝,穷途末路,全军覆没大渡河。他还深谙兵法。孙子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古代秦晋淝水之战、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的。毛泽东打比方说,水浒里的洪教头在柴进家里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了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兵民是胜利之本;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毛泽东此次上山,就是要将双脚牢牢地踩在坚实的大地,运功、用力,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染红一片天,踢翻旧统治。

  其时正得志的蒋介石呢,还不知道钻深山入老林这一群人的厉害。他以为这又是梁山泊落草、绿林军聚众、金田村起事。只要调动大军一围一剿就能扑灭这股山火。一二十年里,他总是做着这样的“剿共”梦。他哪里知道,毛泽东早就跳出了一般农民起义啸聚山林的旧套路,进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境界。毛泽东不是武夫,他从来不讳言自己是书生领兵。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对外国朋友说:1921年,中国成立共产党,我就变成共产党员了。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5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也是在这个时候,早期的共产党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在上山打游击之前,毛泽东还到汉口去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这个会议在中共党史上叫“八七会议”。就是在这个著名的会议上,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方言,石破天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认为中国革命的权力产生于土地之中,革命必须依靠农民建立根据地,搞武装斗争。这些东西的确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书里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献身工人运动,他们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在著作中是这样写的,历史进步和革命创造力的源泉在城市。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正好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英明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战胜农村的历史。当那些教条主义者在马克思的书里翻啊翻啊,找不到毛泽东做法的根据,就大为光火,几次给他处分,开除党内职务,要他靠边站。毛泽东不为所动。他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中国不是欧洲。所以他说,教条主义者连牛粪都不如。这时,尽管他刚刚出道,又偏居一隅,四面是土墙,靠墙摆的是老式桌凳。但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揭示的军事规律,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意义,屹立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呢,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是有胆有识的思想家,是玩敌于掌上的政治家,是决胜千里的军事家。

  谈今论古,我们就会发现,往往,伟大的思想、决策,千古传颂的经典、佳作,并不一定都是诞生在辉煌的殿堂。诸葛亮躬耕布衣,他是在偏僻的茅庐里细说三分天下。巴尔扎克也是藏身在树木的绿色之中完成了他的《人间喜剧》。这位透视社会入木三分的作家,写作时有两样不可缺少的用具:咖啡壶和暖炉。毛泽东那时的住房形同茅庐。他没有咖啡,他只有一杯苦茶;更没有暖炉,他还好靠山吃山,有一盆炭火。他就这样在井冈山那几间江南农家土房里喝着浓茶,烤着炭火,作着思考,勤奋写作。热茶暖着他的心胸,火光呢,把他瘦削的脸膛映得泛红而凝重。我们看到,就是在这物质上简陋到不能再简陋,贫穷得不能再贫穷的茅坪八角楼上,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雄文。住在茨坪时,毛泽东所幸还拥有两盏用来照明的油灯:一盏是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红军战士把它送给了自己的领袖。现在这盏马灯还高高地挂在靠窗墙上的铁钉上;一盏是房东的小小青油灯,现在它正如同当年一样,似乎还在伴着主人,悄悄地趴在条形旧桌上。马灯费油,毛泽东一般很少用。毛泽东身为前委书记、党代表,按红军规定晚上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就是在小小青油灯一根灯芯那微弱的灯光下,挥笔疾书,又写出《井冈山的斗争》这篇传世之作。毛泽东在大井的故居静卧在村中央。这是一栋白墙青瓦的房屋,简洁,儒雅,明净,是井冈山地方武装首领王佐让给毛泽东住的。其实,这已经不是当时的原屋了。1929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大会剿,口号是“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井冈山几乎所有的房屋,包括大井的全部房屋都被烧毁了。大火过后仅仅留下了三件珍贵的原物:屋前一块大石头,屋里一堵丁字残墙,屋后两株大树。石头是毛泽东在大井看文件和读书时坐过的地方,如今睹物思人,叫“读书石”。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或纤笔一支,精雕细刻;或大笔如椽,纵挥横洒,就得益于他不知疲倦地读书看报,知己知彼,全局在胸。在井冈山敌人严密封锁时期,毛泽东常为看不到书报而焦急苦恼,有时曾专门派部队下山打仗,搜罗报纸上山。贺子珍就是在这时来到毛泽东身边,为他收集情报,剪贴报刊,整理文稿。能看到书报,毛泽东兴奋不已,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快乐不可言状。遗留下来的那堵残墙呢,在1960年按原貌修复时被巧妙地镶嵌于新建的墙中,作了历史的见证。两株树一为海罗杉,一为柞树。1929年双双被烧枯。1949年全国解放那年又重吐新芽。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两棵大树竟绽放出银色的小花。关于这两棵枯木逢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呢,宁愿相信这两棵虬劲的大树有着天之祥瑞的灵性。因为我在这两棵曾经遭劫的大树下伫立良久,看到苍枝似骨,绿叶如盖,微风拂动,果然有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这也证明,过刀、过火、换种只是敌人的一厢情愿,野火烧不尽,终究要春风吹又生。

  应该说,国共两党明刀真枪干仗,自井冈山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800精英,历时205天艰苦转战,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军第4军。接着,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诞生的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4军会合。在雄浑的高山密林,毛泽东和他的人民军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那些杀伤力远大过机枪、大炮的精神、理论和思想,在这里依山势吞吐,随山风滚动,奇迹般地飘逸汪洋于山巅峰峦。我几乎不敢相信,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敌军重重,大兵压境,经常宿不挡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毛泽东何以能从容镇定地稳稳坐下来,写他的书,看他的报,进行着他的思考,使得在那几栋土屋里加工生产出来的思想如山花烂漫。往后呢,这些精神、理论、思想如植根大地的庄稼日臻成熟、丰满。红军三占永新县城,毛泽东随即在1929年4月5日起草红军第4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把红军和赤卫队的作战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在宁都反围剿大会上,他又泼墨挥毫,把这16个字嵌入一副对联。毛泽东和他的战士就是靠祭起这16个字的法宝,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声东击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兵如有神助,神就神在毛泽东从来不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视为兵法秘籍,总是将之颁布于众,昭示天下,公开告诉自己的对手。再往后呢,真的到了点豆成兵、指树为林、遇水架桥、逢凶化吉的地步,横扫千军如卷席,仗是越打越得心应手。把毛泽东逼上山、逼进草地、逼入窑洞的蒋介石,机关算尽,花样玩尽,还是日薄西山,水到沙滩,大势去也,此后不过一二十年光景,终于三下两下,被文韬武略、诗情剑气的毛泽东一脚踢翻。

  80年,世事沧桑。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冈,但淹没不了高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就正是经历了世纪风雨依然屹立的高峰。1962年,朱德视察南昌,称战斗过的井冈山为“天下第一山”。1972年,被困江西的邓小平一俟形势有所松动,便悄然上了井冈山。这之后中国大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1989年10月,新一任总书记江泽民拜谒井冈山,深情地说井冈山的空气也是甜的。2003年胡锦涛视察江西,特地前往瑞金、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瞻仰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革命旧址。总书记在回顾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那段峥嵘岁月后说,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远远望去,井冈山环拥的几栋老屋,静静地站立着,凝成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历史,凝成为红色江山永远的丰碑。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