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赏析】 挥手之间

作者:方 纪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1日 03时56分37秒 编辑:redcloud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着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驰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汽车停住,车门打开,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新的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像出门做客一样,引起人们一种离别的依恋之情。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而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都是熟悉的,理解的。人们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也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脸上露出一种亲切的微笑,向人们点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主席完全明白当时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的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的盖地的尘砂遮住了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去,拼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放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在头顶上盘旋,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

 

赏析

挥动巨臂力挽狂澜

湖南大学 刘涵之

 

有时候,一个时代远去了,但我们仍然会被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所打动。1945810,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改变了国内形势。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坚定地反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也由于美国帝国主义当时还顾忌世界舆论一致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蒋介石在194581420日和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揭露美国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方纪的《挥手之间》,就是记叙1945828,毛主席离开延安到重庆去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延安人民去飞机场送行的特定情景。每次捧读这篇散文,都会被我党顾全大局、争取和平的大无畏精神所打动,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就会在我的眼前浮现,人民与领袖之间的深厚感情就会在脑海里萦绕。

文章所写的是重大事件,描写的是宏大的场面,又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因而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到具体写法,都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挥手”既意味着告别,又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文章以“挥手之间”为题,利用电影拍摄中特写镜头的手法,着力刻画“一个历史性的动作”,将镜头定格在主席在机舱门口向群众“挥手”告别的一刹那,将镜头铭刻到读者的内心深处:“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作者就是以这种“工笔画式”的细致描写,作为牵动全文的动情点,并配合以抒情性的议论,来衬托主席离开延安远赴重庆谈判所面临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将主席和延安民众在内的各种复杂情感通过人们目送主席离开、主席从容告别的连带动作具体展现出来。

通读全文,作者采用回环往复、波澜迭起的笔墨,将毛主席要亲自去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的时代特征、引起延安广大干部群众焦虑不安心情的历史根据以及事件发展展现给读者。表面上,“挥手”承载的是依依惜别的情感,实际上它却凝聚了一个民族由经受重大挫折走向新生的道义、精神。“挥手”的易与不易、果断与不舍通过民众和领袖之间的亲洽关系完全得到了反映:民众顾虑的是民族国家重大抉择中主席的安危,主席面对的是担当民族新生重大使命的艰难抉择;民众领略的是主席临危不惧和处事不惊的人格魅力,主席体验的是民众水涨船高般的爱国情怀。一个简单的“挥手”动作,主席在这头,民众在那头,而“挥手之间”牵动的却是那种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对于个人与民众来说,它已经超越感情的依恋,对于国家命运来说,它是历史行动和个体力量的完全统一。因而,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文章中所有情感的抒发与穿插,决不是作者借题发挥强塞给读者一些政治训诫,而是体现了作者对重庆谈判前夕的政治气候所做出的合理反应,它不断向读者预示着重庆谈判对民族对国家“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的检验和中国共产党所付出的各种努力的指向。

延安民众和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和平建国方针的一致表明“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的价值所在,只有依赖自由、民主的原则,才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的巩固可言。事实上,《挥手之间》所描述的民众情绪的高涨恰恰标志着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到来,把握不好这个紧要关头同样可能葬送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而没有毛泽东主席从容奔赴重庆谈判的举动,8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便会成为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的贡品,民众将继续陷身于毫无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泥淖。正是充分估计到局势的严峻,叙述人才以最为饱满的笔墨去状写这个定格时空也定格最终的胜负结局的“挥手”动作,它是英雄所为,也是时世所为,主席的坚定、“严肃”、“从容”、“用力一挥”提醒了延安民众坚持民主斗争的迫切和民主前景的必然实现。这也是一代伟人挥动巨擘力挽狂澜的最真实最生动的表现。事实很快就验证了这一表现的历史效应。人们欣慰地看到,重庆谈判后,毛泽东主席回到延安所作《关于重庆谈判》的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长达43天的谈判过程和结果,针对世界潮流给出的中国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总体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他本人果敢抉择的英明正确。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