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大发展大繁荣的湖南文化

作者: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1日 02时56分06秒 编辑:redcloud

5年来,湖南文化实现了新的飞跃。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声名鹊起。当代湖南文化人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以吃得苦、霸得蛮、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推进了湖南文化跨越式发展。

 

春天的故事

今年春天,胡锦涛同志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湖南代表团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湖南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希望湖南继续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李长春同志在考察湖南时,高度评价湖南文化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新进展,指出: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及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哪里就有新局面。刘云山、吴仪、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给予肯定和鼓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加大了对湖南文化发展报道的深度和密度。这些鼓励和鞭策,是推动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更带来了湖南文化焕发活力、蓬勃向上、迅速发展的春天。

 

骄人的成绩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5年来,全省文化事业加速发展,建设完善了省、市、县各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信息共享工程,一批图书馆、文艺剧团、群众艺术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加强,完善了乡村文化站、阅览室、活动室;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陆续竣工投入使用;文艺生产硕果累累, “五个一工程”、文化部文华奖评选跃上新台阶;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大戏台、广场文化形成品牌,文艺院团把演出送到田间地头;文艺队伍人才辈出,文学“五少将”、“五朵金花”渐成气候;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电视、图书、演艺等形成区域性中心市场,扫黄打非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产业保持强势。5年来,湖南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7.89亿元,占GDP总额的4.5%,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高出湖南传统支柱性经济产业的增长速度,高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额的2.45%,差不多是湖南的一半。在全国,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排名第八。湖南文化发展的优势表现在:电视继续领跑。湖南卫视在全国收视排名中常年位居第四、第五位,品牌竞争力居全国卫视第四位,稳居省级卫视第一,2007年上半年广告收入达到6.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0%。去年创办的电视购物快乐购销售收入由去年日销售158万元上升到186万元,目前已覆盖全国10个城市,预计年度销售额将突破7亿元。出版保持优势。在2007年全国第十七届书市上,湖南出版共展出图书7000余种,其中新书1400种,是参展新书品种最多的展团之一,订货码洋9600万元,比上届书市增长28%,继续保持在中国出版第一方阵中的位置。报业影响力加强。湖南报业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体坛周报》、《潇湘晨报》成为知名品牌。动漫强势推动。湖南动漫继续在原创产量和效益方面领先全国,各公司发展也呈现了新的面貌,据广电总局2006年统计,全年生产原创动漫8.23万分钟,湖南省占2.9万分钟。宏梦生产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央视两度热播,同名书创下1600万册发行量;拓维公司已突破1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44.75%。新媒体悄然崛起。湖南新闻网站,形成了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金鹰网、星辰在线等一批网络品牌。5家手机报纸抢占数字媒体制高点。娱乐演艺依旧火爆。长沙歌厅、酒吧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5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了服务体系,加大了政府投入。省博物馆通过市场运作,提高了服务水平,最高单日接待17497人,创历史最高记录。湖南图书馆通过整合资源,读者满意率达到99.3%。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初显成效,农民看电影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全省已有82个专业艺术演出团体配有流动舞台车。

 

鲜明的特色

独特的湖湘文化和资源禀赋,造就了湖南文化鲜明的特色。

文化产业超前发展。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核心产业体系;形成了包括物流、信息服务、电视购物、培训等在内的外围产业体系;产业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魅力,整个湖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娱乐化特征比较鲜明,以电视为主的快乐中国定位影响深远,歌厅、酒吧、动漫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自觉不自觉地向娱乐主题靠拢;文化集中度相当高,产业凝聚力较强。长沙地区占到了产业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这说明,湖南文化跨越了常规的产业发展阶段,创造了文化超前发展的奇迹。正如恩格斯所言:“经济上暂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文化湘军”品牌响亮。20075月,《2007: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公布了2006年度中国17大类、58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文化品牌17个,超过该年度我国文化品牌的四分之一。著名的如“快乐男声”、“超级女声”、《一家老小向前冲》、“谁是英雄”等一系列电视节目品牌;《雍正王朝》、《还珠格格》、《恰同学少年》等电视剧品牌,特别是《恰同学少年》的播出,创造了中央电视台收视率的新高;《大中华文库》、《魏源全集》等图书品牌;虹猫蓝兔、蓝猫、山猫等卡通品牌,此外还有长沙的歌厅娱乐品牌等。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广泛开展了基层文化服务活动,“公共大戏台”、“超级戏乐汇”等广场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各级政府常年在基层开展了“五下乡”活动、“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活动;举办了各种文化艺术节会,如长沙的卡通艺术节、酒吧节,怀化的国际和平文化节,岳阳的龙舟节,益阳的竹文化节,常德的诗人节、柑橘节等;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电视剧《青藏线》被广电总局列为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的重点影片,《郑培民》、《革命到底》等影片好评如潮,图书《中国男孩洪战辉》、《中国女孩文花枝》畅销全国,话剧《洪战辉》等晋京献演。

 

独特的经验

湖南文化发展探索和积累了自己的独特经验。

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湖南大胆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观念,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的束缚,推进转变观念,抓住了湖南文化建设核心问题。当别的地方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时,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的事业产业属性时,省委领导就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在大家开始“播新闻”的时候,湖南已经开始“说新闻”了,在大家开始办节目的时候,湖南已经开始营运节目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湖南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以改革为动力。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哪里就有新局面。湖南的文化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深挖潜力,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全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湖湘文化为依托。湖湘文化有着“先忧后乐、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有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当代文化建设者们继承弘扬,并以大胆推动文化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品牌创造为抓手。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品牌意识,用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响亮的文化品牌。

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引擎。湖南在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湖南新华印刷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播影视集团和湖南有线网络集团等9大文化产业集团,这些集团具有独立的法人身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以基层为基础。把文化发展繁荣的着眼点放在基层,以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根本,是湖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文化有了群众基础的哺育,才能枝繁叶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发展只有植根于基层,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获得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民营文化为新的增长点。民营文化迅速崛起,成为湖南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一是所占比重较大。歌厅、演艺酒吧、动漫等都是民营企业。二是民营资本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许多文化工程、文化项目、文化市场都是依托民营资本建立起来的,现已探索出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活动社会化、经营活动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新路子。三是民营文化经营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开发能满足人民群众各种文化需求的产品。

以标志性文化工程为带动。“十五”时期,湖南建设了湖南大剧院、湖南图书城、湖南广电中心、湖南新闻大厦、湖南出版科技园等10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十一五”时期,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规划投资50亿元,规划了湖南报业文化城、湖南出版集团报刊中心、湖南省广播技术大楼、湖南省美术馆、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等12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启动金鹰电视文化城二期工程,力争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广场、剧场、舞台、展馆,建设中国南方有影响的文化之都。

以人才为根本。一方面改革用人机制,打破限制人才流动、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地域性、体制性壁垒,引进了一批一流人才,他们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让大批新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湖南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以环境为保障。湖南文化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湖南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建设环境。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支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实现了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模式的结合,对文化工作者政治上放心,管理上放权,工作上放手。使宣传文化系统上下齐心,斗志昂扬,形成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活力。

 

  迷人的前景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文化强省”作为富民强省战略写入了湖南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既是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是新的起点。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提出,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推进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要把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最活跃、最具竞争力、最具国际风格、最具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进一步确定了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6%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以上,占当年社会就业人员的4%。概括起来就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实力全国居前,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设施基本完善,文化影响日益增强,真正成为誉满海内外的“魅力之省、娱乐之城、创意之都。”

“挥毫幸得江山助。”躬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继承湖湘文化精神,当代湖南文化工作者,一定能谱写文化发展新的春天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