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作者:刘茂松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1日 09时28分27秒 编辑:redcloud

 

 

长沙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在呼应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提出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这是一个符合省情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赶超战略。

 

湖南面临“落后的增长”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经济发展有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湖南省GDP年均增长10.2%,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12.7%1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1:36.4:41.5转变为2005年的19.4:40.2:40.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除了2004年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强化了当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外,基本上呈稳步下降趋势。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十五”时期的这种高增长其现代化水平是很低的,传统经济所占的比重较高,大多呈现出消耗高、技术低、污染大、粗放式的“落后的增长”状态,这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比其他省更为突出:

1.经济结构呈低度化趋势。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1.7:40.5,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2006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这说明湖南的传统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表明湖南工业化水平较低。

2.规模工业生产效益落后。2005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排第16位。此外,高耗能产业和高耗能规模企业所占比重高,如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1%,能源消费量按等价值增长27.1%,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湖南省规模工业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成本水平很高。

3.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低。2001-2004年,湖南对外贸易呈跳跃式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量在2004年实现了历史新跨越。但总的来看,湖南经济的国际开放程度目前还很低,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也处于后位。依据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湖南经济开放度为0.0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0.1717.6%,在中部排在第五位。

4.优势产业同中部相似度高。钢铁、化工、有色、建材四大产业既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湖南的这些优势产业与中部其他省份相似度高。据工业普查资料分析,中部六省纺织、塑料、化纤、冶金、建材等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产品重复尤为严重。

6.农业工业化程度不高。湖南是个农业大省,但在中部六省中,传统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组织化和加工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据分析,湖南200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约为0.49:1,远低于全国近1:1的平均水平。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在信息化条件下,湖南的新型工业化不只是简单地发展制造工业,而应该“三位一体”:首先是加速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湖南的新材料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都已有很好的基础,只要进一步打造,完全可以赶超发达地区;其次是用高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重型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现代的先进制造业;其三是要用工业化去改造传统农业,搞农业工业化,全力发展市场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实现由传统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这种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发展。

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就是后发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一种“起飞”战略,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我们知道,传统的工业化演进路径是“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依次连续性地转换替代,而产业革命则是在社会自觉影响与控制下,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实行产业非连续性转换,跨越其中的某些传统阶段,快速进入现代工业化阶段。这就是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内涵和实质。之所以能如此,这是因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并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如果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比较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可资利用,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那就可以通过跨时空地开放引进和创造先进技术,大规模开发自身具有优势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做大产业集群,打造超级产业,培植基于竞争优势的后发优势,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

 

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的措施

湖南呼应中部崛起,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建设现代新型工业化,在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三大关键环节:

一是强势开放。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新经济形势和新型国际分工格局,湖南的对外开放战略构思应对原来的“一味引进,全盘吸收”思路作相应的调整,实施“反梯度”选资战略,即围绕建立具有湖南优势的、能向高梯度地区产生反向辐射的创新型产业体系这一核心,着眼整个国际分工和产业体系,选择有未来市场竞争力的潜在产业加以定位,充分吸引大量沿海大型高科技企业和国外跨国公司进入,参与相关的产业内、产品价值链环节上的分工,从其中反向选择“质量型”技术进行模仿创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将自行创造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并通过产业群规模开发,强化在国内、国际上的技术竞争优势地位,同时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向高梯度地区分工推移,在把握技术核心分工地位的同时延长下游生产链条,形成自有的产业延伸链条,从而赶超发达地区并与发达地区建立平等的贸易和协作经济关系。

二是新式工业。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是立足于信息化,发展包括农业工业化在内的新型工业化。根据现有基础,湖南在未来的30年可考虑分为两个阶段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阶段:2000-2010年,是湖南工业化由重基础产业向重加工工业转化的时期,目标是实现高加工度化。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应选择:轻工食品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农业工业化。经验表明,轻工业的全面发展阶段对于发展中的农业地区来说,是不可跨越的。在湖南发展轻工业,应重点发展食品工业。从直接消耗系数来看,食品工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317,即每1万元的食品工业总产值消耗农业产品2317元。换句话说,每一单位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工业的加工,可增值4.3倍。可见,食品工业对农业工业化的带动力是相当大的。可以考虑以“金白沙”、“芙蓉王”和“酒鬼酒”品牌,打造湖南超大型烟酒企业集团,同时在“3+5”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建设米制品、肉制品、油制品等三大有地方资源优势的农业工业化产业集群。机械电子工业作为湖南未来30年中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能带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的高加工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湖南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机械电子工业的带动力系数和感应系数都大于1,而且需求弹性系数、贸易区位商系数和生产率上升率系数也都大于1,特别是其中电子工业的带动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比全省平均水平要高出20%以上。因此,湖南机械电子工业应有大的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集中力量打造“五大产业集群”:依托“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打造工程机械超级产业;依托株洲电力机车厂、湘潭电机厂等企业,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建立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基地,培育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依托长丰集团等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提高汽车研发能力和核心制造能力,完善汽车产业链,形成越野类汽车产业集群;依托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打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的超大型企业集团;依托LG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创智集团、湘邮科技、湖南长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主力军团,形成湖南IT产业集群。第二阶段:2010-2030年,是湖南工业化向高技术集约化推进的时期。湖南在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应优先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三是城市带动。城市化首先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必然要通过城市化来实现资本集中和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增长极。目前我省长株潭三市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增长极。从经济上看,三市所占有的现代经济和技术资源已达全省的60%以上,而且三市产业互补性强,大中型企业密集,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信息产业优势明显,对湖南全省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要抓住目前世界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长株潭”一体化。为加快一体化进程,当前可采取“做大做强长沙,牵引株洲湘潭”的行动方案。长沙现已有很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和交通的基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规模和质量都大大高于株洲、湘潭,在这个基础上,应集中力量建设岳麓山高新技术产业新区和星沙先进制造产业新区,实现“长沙创造”与“长沙制造”互动,打造若干个产值上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建成都市区人口过500万、生产总值上4000亿的新长沙,然后通过产业和企业的扩展,重组株洲、湘潭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前述的机械电子工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和农业工业化“三大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中的巨型核心城市,并进一步与衡阳、娄底、岳阳、益阳、常德等五座城市一体化,形成南与广州、北与武汉、西与重庆、东与上海相应对的、能带动全省经济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群带。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