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临池学书: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家风故事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2018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2日 04时33分24秒 编辑:redcloud

  [成语] 临池学书

 

  [释义] 临,靠近、挨着;池,湖,用来洗笔的湖;书,书法。形容刻苦练习。

 

  [出处]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大意] 张芝尤其喜好草书,深入研究了前人大家的技法,家中的衣服都被他写遍了字。后来在湖边练习书法,竟然写得一湖的水尽为墨汁所染黑。

 

  [家风故事] 中华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习这门艺术,除了天赋之外,更重在恒心。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无一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刻苦磨炼,才练就了那一笔的潇洒。而这种恒心,往往就来自这些书法家的家风。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当属被称为草书之圣的书法家张芝。

 

  张芝生活于东汉后期,是凉州人士。张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发迹于东汉中期,当时家族中有人在凉州地区担任太守一职。后来又出了一位名叫张奂的英杰,与另外两位同样来自凉州的英杰齐名,被称为“凉州三明”。

 

  张家的学问之路正是始于这位张奂。

 

  张奂最初是以一个好学的学生形象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他在年少时,依靠家里的关系,得以去京城一带游学,并拜当朝太尉为师。按照当时的规矩,这似乎只是一种进入仕途的捷径,成为太尉的学生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推荐上去当官了嘛,但张奂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他是真心来求学的,不是来求官的。这个实际行动就是把一部近五十万字的典籍删改到了不到十万字,对于喜欢咬文嚼字做长篇大论的东汉学术界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可见这个张奂不仅才华过人,气魄也非同寻常。

 

  后来皇帝就因为这个事情,重用了张奂,而不是看在那个太尉的关系上。可笑的是,没过多久,皇帝就给了张奂一个意外的任务——带兵平叛。他不是来自军人世家或者兵学世家,研究的是儒学典籍而不是孙子兵法,但皇帝的用人之道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学什么的,让你上你就得上。

 

  张奂从此走上武将的道路,而且干得很不错。不管军务繁忙还是政务繁忙,他始终未丢掉书本,一直在研究学术问题。在晚年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被罢免回家后,他就将残余的人生放在了开馆收徒、传授学问上,并写就了一部三十余万字的学术著作。

 

  有父如此,其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张芝就是他的儿子之一。张奂有三子,张芝为长子,次子为张昶,三子为张猛,在张奂的教导下,这三个儿子都堪称一时英杰,但志向各有不同。张芝与张昶对官场毫无兴趣,即便朝廷风闻其才学,三番五次前来征辟,他们两人都坚决不出,终生不仕。只有三弟张猛,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来不幸战死于凉州。

 

  张芝与张昶的兴趣在于书法,而且这个兴趣自小就表现了出来。在发现家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两个小子所写的字迹之后,张奂不怒反喜,请来许多书法名家进行教授。由于两兄弟对书法极度痴迷,当时的纸又属于稀少昂贵之物,张奂便在湖边布下墨池、桌凳,让两兄弟以布帛为纸,在湖边练习书法。当布帛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到湖中漂洗,晒干之后可以重复使用,类似于今日的水写字帖。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兄弟竟然练得那一个大湖变为了漆黑墨色,而他们的书法技艺也随着墨色的加重在升华。

 

  这就是临池学书。

 

  虽然一道学艺,但风格各有不同,其中张芝极为擅长草书,并融合此前大师的技法,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一笔书”的新型草书形体,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几十个字像是源自一笔而不绝,极为飘逸。这种书法形式后来深深影响了许多名家,如王羲之,这位名震千古的书法大家,视张芝为他超越的对象,却在效仿多年之后,自认为不及——“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如也”。弟弟张昶也有所长,其所留下的《华岳碑》,也曾对王羲之产生极大影响。

 

  对于书法的极度热爱,以及长时间的苦练,让他们对毛笔也有了十分专业的认识,张芝索性就造起了笔来,造得还很棒。在当时有号称“三绝”的文人装备,一是书法家左伯所造的纸,一是书法家韦诞所研之墨,一是张芝所造之笔。用这“三绝”所写出来的书法之作,自然也是绝顶上乘之作。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