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麓讲坛】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者:齐世荣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6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2时47分05秒 编辑:redcloud

 

 

齐世荣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世界史》6卷(与吴于廑共同主编)等。曾在《历史教学》发表多篇文章

 

纵观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其兴盛时期都是重视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奠定国家兴盛的经济基础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兴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英国的工业革命走在世界的前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使英国经济繁荣起来。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880年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享有“世界工厂”的声誉。雄厚的经济基础,使英国得以称霸19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促成的生产力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先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涌现出一批发明家,如西门子(1866年发明电机)、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等人,正是通过把他们的发明运用到生产中去,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人类从此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创建,是20世纪确立的当代科学最伟大的理论体系,它们又各自带动了一批新兴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诞生。自然科学理论对工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科学通过技术的媒介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现在,从科学原理到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了。1885年到1919年,从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的平均时间是37年;1920年到1944年平均是24年;从1945年到1964年平均是14年。这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20世纪初期,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二次大战以后,1950-1970年间,科技进步所占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上升为60%-80%

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到今天,美国共获奖212次,英、德、法三国共获奖171次,美国一国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走上信息经济的道路。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平均达到2.8%,比1973年到199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1917年建立政权后到1937年,在短短的20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工业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一跃而为1937年的世界第2位和欧洲第1位。苏联之所以成为工业强国,与它重视科技有相当大的关系。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提纲中写道:“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9202月,根据列宁的提议,成立了国家电气化委员会。192012月举行的第八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列宁把这个计划称作“第二个党纲”。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有名公式。斯大林也很重视科技。193124,他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的著名论断。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2004年,温家宝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技术对科技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有赖于教育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成长又有赖于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在教育方面,一些强国也有重要的创新。德国大学有很高的水平。例如:哥廷根大学从18世纪中就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允许自由讲学,并采用研讨班等新的教学形式。到19世纪下半叶,这所大学已人才辈出。20世纪物理学、数学方面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哥廷根大学产生的,大学成为科学发展的基地。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但很快赶了上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国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人才。

社会应用科学越广泛,就要求有更多的受过教育的人才,因此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要。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颁布义务教育法,此后美国各州、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都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学龄儿童必须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受教育的时间,开始时是4年、5年,以后逐渐增加,到现在少则8年,多则12年。

日本在二次大战战败后,经济残破,但不久就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时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游荡的百年》一书中称之为“奇迹般的特变”。这种“奇迹般的特变”是如何出现的呢?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很发达。日本从1905年至1960年的55年内,物的资本增长了近6倍,劳动力只增长了0.7倍,国民收入却增长了近71倍,在此期间教育经费增加了22倍。这就是说,只用很少的劳动力作用于增加不多的物,却得到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基于此,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想理论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重大的先导意义

思想理论创新虽然不像科技创新那样具体,那样显而易见,但释放出来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对于国家的兴盛往往起着先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后来逐渐传播到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新文化运动,它萌发于14世纪,在16世纪前半期达到顶峰。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来世转到现世,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力量,宣扬人就是尘世的上帝。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例,足以看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在很长的时间内,各国共产党人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的阶段。1936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就过早地宣布:“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苏联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已处于“从社会主义不断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但这种认识仍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在美国的后面。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有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毛病。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0年他说:“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关系重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2004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科学发展观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极其深刻、丰富,我们应当认真学习。

 

制度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稳固性、根本性的意义

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下举两例,予以说明。

(一)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英国是“议会之母”。在13世纪的100年间,英国宪法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1215年的《大宪章》和议会都产生了。以后经过1640-166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二世的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以后又经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以及另外几次议会改革(18671884-1885),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便成熟了。今天,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已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流行制度。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这是就国体而言,就政体而言则有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共和制更为普遍),但也有它的优点。首先,在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有充分的民主,不使某一个政党、某一个集团占有压倒优势,个人更不能拥有独裁权力,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毛泽东说:“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进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期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

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行为最久,最为稳健,英国保持强盛的时间也最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中间经过认识的不断深化,到1992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经过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其兴盛时,都是富于创新精神,生气勃勃的,但当其走向衰落时,则丧失了进取精神,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创新,那么各个人的创新就能汇聚成全民族的创新,由此释放出来的力量是巨大无比、无穷无尽的,足以保证我们在国际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 齐世荣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