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4 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刘晓梅 陈强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6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2时50分34秒 编辑:redcloud

 

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绿色经济战略。中国政府积极呼应,将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锁定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这是中国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宣言,显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形势恶化的责任和立场。而在20088月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将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和成果。

绿色发展的压力增大

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开始在我国集中体现了出来。从目前看,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我国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其中17%是世界屋脊、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不仅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而且目前土壤沙化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且浪费现象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45种矿产有5种主要依靠进口,15种需要部分长期进口。更为严重的是,在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还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2》:我国1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10%。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未雨绸缪,将来就可能出现经济发展的中断,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6)》显示,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七大江河水系的劣五类水质占26%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统计资料显示,若以单位GDP产出的能耗来计算能源利用效率,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则高达11.5,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我国的耗能设备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30%-40%。面对这种状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已经迫在眉睫。

绿色奥运实现了发展与环保的统一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通过强化“绿色奥运”理念,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在绿色奥运方面曾向国际社会作出了7项承诺:全市林木覆盖率接近50%,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市形成三道绿色生态屏障,“五河十路”两侧形成2.3万公顷的绿化带,市区建成1.2万公顷的绿化隔离带,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全市国土面积的8%。通过努力,目前七项绿化承诺指标已经全部实现。北京全市形成了山区、平原和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山区95%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绿化,呈现出林木葱茏、绿绕京城的宜人景象。不仅如此,在节能减排方面,北京也成为2006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唯一完成万元GDP能耗目标的地区。可以说,北京绿色奥运的推进,提高了国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认识,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展是绿色经济的主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北京绿色奥运的成功经验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是可以统一的。北京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的产业、高污染的行业实行限制发展的政策,对钢铁、化工等行业实行有计划的搬迁,同时通过鼓励和引导与奥运有关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流通、信息传输、房地产、旅游会展和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从北京绿色奥运的实践看,只要政策得力,措施得当,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对于湖南来说,加快发展与绿色环保同样可以实现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那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但决不能否定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将是长期存在的复杂矛盾,决不是单纯靠把速度降下来就可以解决的。目前我们存在的许多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发展不够所造成的。那么,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住国家确定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机遇,着眼长远发展,谋求可持续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群众参与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北京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影响,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建立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机制,北京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北京绿色奥运的经验表明,要想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就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影响,在公众中倡导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使更多的人参与“绿色生活运动”,这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经济增长,我们提倡可持续增长。同样,对于消费,也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食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验证产品和环保标识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行为。政府机构应发挥带头作用,提倡绿色采购,对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的政策,形成全社会的舆论环境,弘扬全民族的节约意识,把节能、节水、节财、节粮、垃圾的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政府职能转换是绿色发展的保障。北京绿色奥运的推进,强化了人们的绿色发展概念,使全国各地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统筹意识、协调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成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北京绿色奥运行动及中央提出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后中国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用好绿色发展这把“金钥匙”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追求的现实要求和永恒目标。生产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金钥匙”。用好这把“金钥匙”,必须做到“七个结合”。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绿色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项目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耗能项目,必须做到技术水平先进,单位能耗水平低。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经济增长中资源的消耗,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运用环保监督等手段,坚决淘汰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对新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同时,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面向末端污染控制的产业、面向洁净生产技术的产业、面向绿色洁净产品的产业、面向生态环境功能服务的产业。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今后,必须努力突破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总结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制定绿色产业促进政策;制定绿色经济投资项目的审核、标准和标识制度;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既要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把发展绿色经济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循环经济法》通过后,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发展绿色经济涉及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绿色经济立法,既要包括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还要有相关的法规、实施办法和政策相配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信息中心)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