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做科研院所改革的先行者

作者:詹纯新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2日 03时46分12秒 编辑:redcloud

  2018年12月10日,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长沙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了书面发言,詹纯新、曹志强、梁稳根、龙献文作了大会发言,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紧抓机遇,艰苦奋斗,勇立潮头的故事。

  做科研院所改革的先行者

詹纯新

  改革开放40年,科研院所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身处这一伟大历程之中,变革前所未有,变化翻天覆地。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原建设部直属的国家级研究院,1969年三线建设中迁入湖南。主要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的归口管理。

  中联重科就是从这个历史悠久的科研院所走出来的。从研究院到中联重科,我们62年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我们先后亲历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两大攻坚战役,成功把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转制成行业领军企业,再把一个国有企业改革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切实肩负起了国家队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使命。

  第一次是紧抓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从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产业实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院所的科研任务和经费由国家下达,科研成果无偿转让给指定的工厂。到改革开放初期,象牙塔中的科技人员还没有感受到改革大潮的涌动,画图纸、写论文、评职称,衣食无忧,两耳不闻窗外事。

  1985年,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在事业经费逐年削减的情况下,我们尝试过技术有偿转让,结果是急功近利,卖图纸坐吃山空。我们也尝试过技术经济承包,成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家公司,结果不但亏损严重,花光了多年积累,而且诸侯经济各自为政,决策失控、分配失控。研究院一盘散沙,人心浮动,技术骨干纷纷出走。最困难的时候,500多人的研究院账面资金仅有十来万,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

  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决定破釜沉舟,成立院办企业,集中资源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992年,研究院8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创立了中联重科。在国家没投一分钱的情况下,技术人员放下身段,租场地、搞生产、谈业务,第一次把自己的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由于技术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产品适销对路,中联重科一年一个台阶,短短四年内产值过亿元,利税达4000多万元。

  第二次是紧抓国企改革的机遇,从院所转制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混合所有制企业。随着中联重科的快速成长,研究院下属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地并入中联。论资排辈、因人设岗、官僚主义、平均主义等几十年累积的体制弊端也逐步带入、蔓延和滋生,年轻的中联重科面临着被旧体制同化的危险。不深化改革,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可能止步。

  而要进一步改革,就必须对研究院和中联重科两个国有主体都进行改革。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启动对中联重科的股份制改造,让这个院办企业成为股权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启动研究院整体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员工持股,让研究院实现股权多元化。最后,由中联重科收购研究院资产整体上市,成为没有母公司的、独立透明的上市公司。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这个传统国有科研院所,在经历了大院办小企业、大企业办小院之后,完全融入产业和市场,蜕变成为融入国有、民营、骨干员工等多元股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三次是紧抓全球化的机遇,从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源地升级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研究院“产业科技化”的使命感,让我们面对全球化竞争时没有选择“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径,而是走上艰苦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多个领域,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研究院“产业科技化”的使命感,也以国际化的方式不断强化。从最开始的产品走出去,到现在通过并购、建厂、合资等多种方式,让资本、产能、管理、品牌、文化一起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回顾历史,是改革开放成就了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使命,成就了科技人员产业报国的理想情怀。研究院从一个财政拨款对象变为财税的直接创造者。研究院既是行业发展的引路人,又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健康生态的构建者。当年扎根湖南的一颗种子,孕育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优势产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