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毛泽东和他的时代(上)

作者:陈 晋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30日 10时20分20秒 编辑:redcloud

  

  四声炮响与中国之命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声炮响,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第一声炮响是英国人打的。

  1840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是轻轻的一击。这一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陷入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境地,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

  这声炮响,把沉睡的中国从东方老大帝国的迷梦中惊醒了。“不仅激起了农民的排外反应,而且激起了几乎中国政治、知识等各界精英人士这样一种情绪,即现状必须彻底改变。”

  改什么,怎样变,中国人相继尝试了许多办法。开始是不乏传统色彩的农民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政府,一个叫洪秀全的领袖率领他的起义军,从中国南部的广西打到东部的江苏,还建立了一个叫太平天国的政权,搞了十几年,终归失败。接下来,是在器物技术层面开展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洋务运动,还兴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建立起近代陆军和海军,搞了二三十年,结果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后来,在清朝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逐步推行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只搞了3个多月,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扑而戛然而止,领头的几个骨干还被杀掉了。再后来,就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连清王朝政府自己都觉得,如再不随时而变,就很难维持政权了。于是,搞起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政”的改革,甚至重新捡起曾被自己腰斩的君主立宪制。然而,随后推出的却是一个主要由皇室成员组成的政府内阁。这时候,人们还愿意买清王朝政府的账吗?

  寄希望于清王朝自身的变革,显然已经不能救中国了。第二声炮响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声炮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的。

  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深夜,立意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新军,炮轰清王朝的湖广总督署,不仅吓跑了总督瑞澄,也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人,是一位学医出身的广东人,名字叫孙中山。

  听到武昌起义的炮声,有一位刚从湖南农村来省城长沙读书的18岁中学生,立刻到长沙的起义新军里当了名列兵。半年后,孙中山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位青年以为革命成功了,便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这位学生当时默默无闻,后来人们都熟悉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了皇帝,但封建军阀们把持中央和各地政权。在中央,有人想当皇帝;在地方,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从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这个国号在中国大陆叫了38年。在1928年之前的17年间,控制北京中央政权的军阀首领,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出任过总统和国家元首的有7个人,当过总理的有26个人。政府内阁变动次数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有47次,其中最长的存在17个月,最短的只有两天。“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靠枪杆子说话。所谓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局势乱得一塌糊涂,看不到尽头。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衰颓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连创建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当时先进的政党国民党,也陷入了苦闷无计的窘境。这时候,传来了又一声炮响。

  第三声炮响是俄国人打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出的炮声,传到中国后,先进分子从炮声中捕捉到新的文明曙光。率先看到这缕曙光并认它作方向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跟在他们身后下决心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年轻人中,就有来自湖南的小学教师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名言,就是毛泽东后来说的。

  要走俄国革命道路的这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建党结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10年间,有两次建党结社的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到1913年,据统计,当时基本具备近代政党性质的团体便有312个,但这些政党和团体大多啸聚一时便烟消云散了。第二次是1919年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在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旗帜感召下,全国知识分子搞起的政党社团多得数不过来。大家都在为拯救中国寻找出路,希望按自己的方案来改变中国,进而复兴中国。

  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个政党成立时的领头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28岁的毛泽东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之一。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28岁。当时全国只有58个党员,在4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沧海一粟。

  但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硬是像原子裂变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经过28年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创建了一个新国家。

  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披沙砾金的悲壮历程中脱颖而出,被他所处的时代选择为领袖的。1949年革命取得成功的时候,即将担任新国家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开头就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前进。三十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

  第四声炮响是中国共产党打的。

  那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发出来的礼炮声。为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的奋斗历程,开国大典一共放了28响礼炮。

  礼炮和烟花消散去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巨变,便属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故事了。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第四声炮响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动荡了足足一个世纪,弥漫着压迫和反抗,革命和战争,饥饿和死亡。这是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是造就毛泽东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们称之为旧中国。

  第四声炮响之后,既是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是毛泽东领导的时代。人们习惯称谓的毛泽东时代,时间范畴是1949年到1976年。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们称之为新中国。

  旧中国是毛泽东时代的前序和产床。

  新中国是毛泽东时代的正文和舞台。

  新旧中国的时间分界点,恰恰是20世纪中叶(1949年)。毛泽东简单明了地概括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

  上半个世纪为什么要搞革命?旧中国被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名义上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各个领域都受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压迫,从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到1931年开始的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就是明证;虽然没有了封建皇权的统治,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经济制度的剥削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桎梏。在旧中国搞革命,为的是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下半个世纪搞什么样的建设?早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就确定下来这样一条建设思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头几年,搞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济目标是实现工业化。1956年构筑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谓全面建设,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则逐步以现代化代替工业化,毛泽东的具体概括是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国防,最终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革命是除旧,告别;建设是布新,迎取。但革命和建设从来不是刚性的断裂关系。革命中有建设,建设中有革命,建设中还有承续。建设中所要承续的,不光是旧中国留下的有益于新中国的遗产和资源,还有革命者自身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传统。进入新中国,时代要求革命者与时俱进,拥有新的视野和思维,但不能要求革命者一夜之间换副脑筋,更不能要求他们淡忘过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句列宁的名言,流淌在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的血液里。

  革命是为救国,建设是为兴国。革命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建设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就这么简单。

  理解了这个历史逻辑,就能真切地理解毛泽东和他的时代。因为,毛泽东是穿越和推动两个时代向前发展的灵魂性人物。

  何以成为时代的灵魂性人物?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灵魂性人物。

  从远处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灵魂性人物,在英国有克伦威尔,在法国有拿破仑,在中国有孙中山。从近处讲,七八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几位“巨头”。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哈佛大学的傅高义教授新近还写了一本题为《邓小平时代》的书;关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变革,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熊玠又写了一本书,叫《习近平时代》。

  这些灵魂性人物,大多为政治领袖。当然,也不是任何一个政治领袖都可能成为时代的灵魂性人物。灵魂性人物超越一般政治领袖的地方在于,他们有大信仰大执着,经受时代的锤炼和塑造,有大判断大选择,有号召力感染力,被历史选择出来,能够代表当时社会的普遍愿景,在大历史中担当领导责任。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曾经和西方一个被他称为“军人和政治家”的客人,交流过对政治领袖的看法。

  1960年5月和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两度访问中国,毛泽东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同他深谈4次,一共谈了9个半小时。刚刚卸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的蒙哥马利,想亲自探寻一下受到西方不公正对待的新中国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听一听被西方视为“红色瘟疫”的毛泽东是怎样想的。

  1960年5月27日那天,他和毛泽东之间有过下面这段对话:

  蒙哥马利:我衡量一个政治领袖的标准是看他是否会为了地位牺牲他的原则。你同意不同意这样一种标准?如果一个领袖为了取得很高的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他就不是一个好人。

  毛泽东: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蒙哥马利:但是他也不能牺牲他的原则啊!

  毛泽东:这就是原则,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

  蒙哥马利:他必须带领人民去做最有利的事。

  毛泽东:他必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蒙哥马利:但是人民并不经常知道什么对他们最有利,领袖必须带领他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

  毛泽东:人民是懂事情的。终究还是人民决定问题。正因为克伦威尔代表人民,国王才被迫让步。

  蒙哥马利:克伦威尔只代表少数人。

  毛泽东:他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

  蒙哥马利:但是他失败了。克伦威尔去世并且埋葬以后,过了几年,人家又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砍掉他的脑袋,并且把他的头在议会大厦屋顶上挂了好几年。

  毛泽东:但是在历史上克伦威尔是有威信的。

  蒙哥马利:如果不是克伦威尔的话,英国就不是今天的英国了。

  毛泽东:耶稣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但是耶稣有威信。

  蒙哥马利:那是在他死以后,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很多的跟随者。

  毛泽东:华盛顿是代表美国人民的。

  蒙哥马利:可是他被暗杀了。

  毛泽东:印度的甘地也是被暗杀的,但是他是代表印度人民的。

  毛泽东多次说过,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人民。在和蒙哥马利的谈话中,他又说“我的上帝是马克思”。“马克思”加“人民”,或许是毛泽东能够成为时代灵魂性人物的根本原因。

  以毛泽东的名字来命名中国的一个时代,还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主要领导者。所谓“主要”,就是起关键和核心领导作用的意思,而不是说光凭他一个人就能够干成那样的大事。事实上,在毛泽东率领的领导团队中,周恩来还曾经当过他的上级,朱德则始终是军队的总司令。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14年即1935年起,这些战友们便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的胆略、智慧、才能和见识,是他们所不能及的,因而他的地位和作用是党内别的领导人无法替代的。在毛泽东逝世后开创一个新时代的邓小平说得更透底:“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正因为如此,从新中国成立到毛泽东1976年逝世,他一直是这个新国家的掌舵人,是重大决策中最终拍板的“那一个”。把这期间的中国称为“毛泽东时代”,大体是可以的。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