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灾后重建是场持久战

作者:田泓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2时53分02秒 编辑:redcloud

  当崩塌的土地恢复平静,当废墟下的幸存者得到救治,当全世界的目光从惊诧转回平静,抗震救灾工作远没有到可以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而是进入了更持久的攻坚战。

 

  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有了法律依据,表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启动,一些实际困难摆在面前。比如安置地点的选择、重建经费的筹集和使用、灾民的劳动就业,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既是应急之策,缓解灾民眉睫之忧;也应是长远大计,放眼灾区建设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尊重科学,依靠集体智慧。前不久,唐山市委书记总结唐山重建的经验和教训时,就谈到当初受科学水平所限,部分地区的重建未能完全避开地震带,不少建筑设计雷同。只有怀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我们才能给灾区的人民以永久安慰,给人们以满意的答卷。

 

  灾后重建亦是制度创新的契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这些经验都可以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比如,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能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提高重建经费的使用效率,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这些闪烁在废墟上的亮点,亟待总结,如何在今后的重建中发扬光大,成为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重建之中,更多问题需要人们逐步摸索、创新和完善。

 

  在灾难中凝聚起来的公民意识,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灾难发生时,网民们利用网络优势,为空降官兵指路,为志愿者鼓劲,体现出空前的团结。期盼在灾后重建的持久战中,网民的集思广益能更多一些建设性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和指责。还有企业,在经历了“捐多捐少”的争议之后,能不能冷静地梳理一下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让慈善行为更加健康持久。

 

  多难兴邦,是因为我们在灾难中崛起、思考,并且重新出发。灾后重建的战斗刚刚开始,我们还要继续坚强……

 

上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