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红色记忆】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回湖南侧记(7)

作者:夏远生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2时53分21秒 编辑:redcloud

  

 

  “住不下到我那边房子去住,那里能架铺”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第二天清早,毛泽东看到了正在禾场上忙着干农活的农民李文贵。李文贵做梦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这么早突然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急急忙忙从家里拖出几条板凳,让毛泽东等人在禾场上坐下了。毛泽东坐在地坪里的长凳上,笑容满面地和他拉起了家常。

 

  这一天,毛泽东到处察看了韶山冲的稻田。毛泽东一边走一边看,并问陪同他的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关于推广良种、密植的情况。毛泽东问:“你们今年插的是什么寸?”还没等毛继生回答,一位农民就插话道:“插的是板板寸,只进得脚,踩不得田。”毛泽东问毛继生板板寸是多少寸,毛继生说是“三六寸”,“不过也有插四六寸的”。毛泽东说:“三六寸太密了。”说完就指着毛继生说:“你是主张越密越好的。”接着又指着青年人讲:“你们是听梆子响的。”随后又指着旁边一些年长者说:“你们是反对密植的。”

 

  说完这些,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毛继生等人说:“田里要增产,要和老农研究,老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你们干部、老农、青年三者来一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

 

  大跃进时韶山由于受到瞎指挥的影响,土地冲稻田也变了样。毛泽东看到有十多亩田没有种稻子,指着田里问:“你们这里种的是什么?”李文贵说:“种的是杉树、漆树等二十多种树苗。”

 

  毛泽东听后说:“林业很重要,小孩生出来要用脚盆,人死了要用棺材,砌房子、做家具需要木材,国防、工业也需要木材,但我们中国是个大国,是六亿多人口的大国,主要要解决吃饭问题,林业与农业不要争田地,应该把田里的树苗移到山上土里去种。”

 

  这时,毛泽东看见前面水塘边有两个伢子在放牛,便起身走了过去。他夸这牛养得不错,讲起了牛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贡献:

 

  “牛是农家宝,我们靠它耕田。现在,我们国家生产拖拉机这种铁牛的工厂还不多,将来即便铁牛多了,铁牛不能去的山上的小丘田,也还是要用牛来耕种。因此,我们要很好地爱护牛、保护牛,牛是农家之宝。”

 

  毛泽东边走边看边谈,沿途了解了不少情况,不知不觉走到谢家屋场。他问这里有没有公共食堂,陪同人员指着面前的房子说这里就是。毛泽东听后很感兴趣,立即提出要去看看。

 

  走进食堂后,他看见墙上写着标语:“公共食堂好,饭菜样样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便说:“你们搞得不错呀!饭菜样样香,能样样香吗?吃食堂,有人要吃咸的,有人要吃淡的,青年人要吃干的、硬的,老年人要吃软的、稀的,你们做得到吗?”

 

  毛泽东了解食堂的真实情况后,严肃地说:

 

  你们把粮食下放到户,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吧!一个人从娘肚子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没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你们当干部要做工作,相信多数群众会听党的话!多数群众会计划用粮,不会管理粮食的是少数,应召集大家来开个会,进行节约粮食教育。节约的粮食可以喂点猪,可以喂点鸡,这样又发展了副业。

 

  在村民毛霞生家,毛泽东坐在长凳上,一边抽着烟,一边关切地问还穿着短裤,赤着脚,连脚上的泥巴都忘了洗的这位本家:“你们的粮食怎么吃的呢?”毛霞生说:“粮食是按人定量,指标到户,集体保管。”毛泽东说:“那就自己没得家当啰!怎么不自己掌握粮食呢?假设我今天干重活,要多吃一钵饭,那有不有呢?”“没有。”一位农民插话道。“如果我今天病了,这钵饭怎么办?”“那你家里的人拿去吃了。”“来个客人怎么办?来个姐姐,来个岳丈,来个舅舅,没得饭吃不只得回家吗?”“那他自己带米来。”“你们这样搞有什么好处呢?”公社书记说:“主席呀!我们要计划用粮,有个别人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光了,闹补粮。”

 

 

  毛泽东又问毛霞生家中有几口人吃饭,劳动力如何,生活怎么样。毛霞生一一向他汇报,并十分感激地说:“搭帮毛主席,我们解放了,土改分了田地,现在生活过得很好。”毛泽东说:“搭帮我什么?我在北京,要搭帮共产党,搭帮人民自己闹翻身。”又问:“你们水稻田每亩能产多少斤?”毛霞生停了一阵没有做声,因为那时有虚报浮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报》都是这样吹的。毛霞生怕讲少了挨批评,讲多了又感到对领袖不老实,就说:“亩产约是800斤。”“800斤?”毛泽东疑问地重复了一遍。他接着说:

 

  “这个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一亩地一年增产一二百斤就算了不起了。”

 

  休息了一阵,毛泽东起身站在地坪里,又回头看了看四周,关怀地问道:“你们这房子住多少人?”毛霞生说:“我们这个房子原来只住两户人家,现在办食堂,集体伙食,集体劳动,住了十几户。”那时,公社在土地冲搞了个青年“丰产片”,让他们创高产、放卫星。来自全公社的10多个青年人,其中还有几个共青团员,就住在这里,负责管理这片实验田。毛泽东说:住这么多人怎么住得下呢?住不下到我那边房子去住,那里能架铺。毛泽东一直不赞成把他的旧居房子空起来作陈列展览。

 

  6月26日晚上,毛泽东在松山招待所邀请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烈士家属、老贫农以及公社和大队的主要干部等几十人开座谈会,并宴请各位乡亲。

 

  开饭时,毛泽东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吃餐便饭,先敬大家一杯酒。”他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来到众位乡亲面前,给大家敬酒。

 

  毛宇居是他在韶山井湾里读私塾时的教师,对少年毛泽东要求很严、帮助极大。毛泽东对他这个私塾老师十分尊重,多次写信问候。新中国建立后曾三次邀毛宇居赴京做客。1952年冬和1958年6月,为韶山学校和湘潭大学题写校名之事,毛宇居受家乡人民政府所托,进京求字,毛泽东两次都满足了老人和家乡人民的心愿,题写了“韶山学校”和“湘潭大学”两幅校名,至今仍悬挂在这两所学校的大门前。

 

  毛泽东端着满满一杯酒来到毛宇居身边敬酒。老人激动得起身相迎,并连声说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应声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华村当时身体不太好,打着一双赤脚,见到毛泽东后,非常激动,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我是一双赤脚来见您,对不住啊!”毛泽东笑着说:“没关系,随便一点好。”当即叫人拿出自己的一双皮鞋送给毛华村穿。毛泽东询问他的爱人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有几个子女,家里生活怎么样?毛华村一一作了回答。饭后,毛泽东同老人们继续座谈,并在一块照相留念。

 

  夜深了,毛泽东的房子里还亮着灯。

 

  阔别32年了,这次回到故园,毛泽东缅怀往事,百感交集,夜不能寐。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斗争历史,“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现实与理想,激荡着诗人情怀,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一诗,讴歌韶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抒写了湖南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冲天气概和旷世豪情。

 

  毛泽东在诗的正文前面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也许是这个缘故,毛泽东这首诗最早的题目叫《归故里》,后来才改为《七律•到韶山》的。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