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4 新提法释放新信号

作者:边际甫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15分19秒 编辑:redcloud

  

“保增长”再添金融引擎

 

  年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的一些新提法,应该如何理解?释放了怎样的政策信号?有关经济学家对此作出了权威诠释。

 

  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优化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结构性减税。什么是结构性减税?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作了较精辟的解释: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具体则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应调整税收政策,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同时,可以开征一部分新税种,降低一部分税种的税负,以达到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和内需的目的。这就是说,结构性减税,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减税”,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的新内涵。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强调贴近现实经济的步伐,相对更为科学。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意味着税收的基数和总量基本不变;而结构性减税则着眼于减税,税负总体水平是减少的。

 

  从结构性减税的目的来看,显然是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在当前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保经济增长的重点就是扩大内需,就是要拉动投资和消费。今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就是一种结构性减税。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企业用于设备购置等投入可抵扣增值税,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优化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税收政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比如个人所得税改革,不能简单地认为个人所得税减税就是调整扣除标准,而是应当在税制改革的既定框架下,实行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使广大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

 

  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重在熨平经济波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这里重点强调了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的话说,所谓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实际上就是指“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尤其是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之时,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一直在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的操作。去年7月份之后,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经济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去年9月中旬后,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将原来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成了不断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的宽松货币政策。

 

  过去10余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在反周期的调节方面,已经经历了两次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任务就是为了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经历了一次从紧的货币政策周期,主要任务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反经济周期的调节与保障流动性供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保障流动性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例如,直接降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去年9月以来,央行几次降息并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既是为了保增长的需要,也是为了支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需要。

 

  最终消费需求与中间需求:细分需求,治标更要治本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新的提法,必须先弄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两个概念。所谓最终需求,是指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中间需求则是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为了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

 

  中央强调“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的政策要求,无论从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都是既治标又治本的手段。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需求的乘数效应就越大,从而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的就业人口也就越多。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支撑,那么投资需求将成为无效投资即“泡沫”,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中间需求,只有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才能有效带动投资需求增长。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这在当前外需减弱、内需对“保增长”更为重要的情况下,具有更关键的意义。

 

  如何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家将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这些措施的落实会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动力。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