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赏析】愚公移山
——赏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19分06秒 编辑:redcloud

  太行、王屋二山②,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可乎?”杂然相许④。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⑤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⑥,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⑦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⑧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⑨,一厝雍南⑩。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一年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将此事报告给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②太行:位于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位于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③汉阴:汉水的南面。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④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⑤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位于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⑥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⑦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⑧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⑨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⑩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赏析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金 中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名篇之一,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盛传不衰,历久弥新。

 

  《愚公移山》紧紧围绕着“移山”展开故事情节。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就写太行、王屋二山原来“方七百里”的面积、“万仞”的高度和地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地理位置,意在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山是怎样被移走的?接着就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原来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所以要下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显然,描写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衬托出愚公要移山的品质也就越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得到了家里多数人的支持。其妻提出疑问,使故事顿生一小波折。最后全家人意见取得一致,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困难,率领子孙及邻居移山。如果故事写到这打住,也就较平淡无奇,奇就奇在半路上“杀”出个智叟来骚扰、讥讽、嘲笑愚公挖山是愚笨之举,从而阻止他。然而愚公有着“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的远大抱负与“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惊人毅力,所以面对智叟,愚公说:“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虽浅显易懂,却理直气壮,一语惊天,道出人能战胜自然困难的道理,以至智叟无言以对。这场辩论也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篇寓言最后以神话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个大力神背走了两座大山,使故事具有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和美好愿望。

 

  这篇寓言总共才300多字,篇幅虽短,但包举甚多,内容丰富,寓意也相当深刻。重温这篇寓言,可以说常温常新,不仅可以从中获取美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汲取精神营养,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克服当前困难,具有现实意义。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经3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第一次是1945年4月24日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讲的“结论”,第三次就是1945年6月11日所作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毛泽东3次讲述这个典故,突出强调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从此赋予了“愚公移山”以崭新的意义,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鼓舞全国人民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发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愚公移山”又发展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寓言故事,能像《愚公移山》这样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事业的成功总是同实干密不可分的。我们重温这篇寓言,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学习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学习愚公坚韧不拔、“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学习愚公不干则已、一干到底的狠劲、韧劲;学习愚公坚持一切向前看、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但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做好各项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