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湖南发现】理学源头 濂溪故里

作者:周良英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19分25秒 编辑:redcloud

  

道县圣脉泉

 

  在湘南有一个迷人的圣景,那就是濂溪故里----道县清塘镇楼田村。她不仅是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诞生地,而且也是周恩来、鲁迅祖籍地和湖湘文化发源地。在这里,你可以用视觉感受山的美妙,用听觉领略水的旋律,用嗅觉体会林的气息,用思想领悟理学的精髓。

 

  村庄依山而建,前临十里沃野,右为龙山,左为豸岭,后倚道山为屏。濂水环腰而过,岗陇丘阜,拱揖环合。美丽的湘南山村四时山岚瑞霭,佳气葱茏。村因周敦颐,千百年来古风蕴藉,文气沛然。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才亮一方天”。

 

  瑰丽的山光水色,富饶的物产资源,奇特的自然造化,使得濂溪故里酿育出了一位伟大人物、一眼变幻莫测的濂溪清泉、一处无法解谜的高山岩洞和一座灵气毕现的“天然博物馆”。

 

  莲花品格香溢世人

 

  出道县县城十余公里,便到了周敦颐先生的诞生地----楼田村。一马平川的绿色原野上,道山突兀而起,豸岭、龙山东西两峰并峙。近百户人家鳞次栉比,依山而居。豸岭下,濂溪祠堂内供奉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画像,两厢墙壁上,镶嵌着“太极图画”和《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后代学者都尊称他为“濂溪周敦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湘学派的先驱。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今道县)濂溪河畔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聪明过人,志趣高远,5岁时将村前的五个土墩命名为水、火、金、木、土,很让父老称奇。年少时曾在月岩求学悟道,闲暇之时在濂溪河畔吟风弄月。15岁时因父亲病逝,随母亲到京城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周敦颐24岁时,出任分宁县主簿,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后因政绩显著,历任知县、判官、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州等职。

 

  地因人而闻名,人因文而流芳。作为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如泰山之石令世人景仰。而一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则让周敦颐更流芳千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那高尚的情操和一生追求的理想人格,在《爱莲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据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记载,周敦颐一次在南昌突然得急病,一天一晚未醒过来。病危时,朋友、同仁替他清理家什准备安排后事,“视其家,服御之物,只一做筐,钱不满百。”潘兴嗣赞曰:“真廉士也!”怕人不信,潘兴嗣还特意加了一句:“此予之亲见也。”官居“半个刺史”的周敦颐怎么会如此清贫呢?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介绍说:“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夕君处之裕如也。”大文豪黄庭坚评价他的情操曰:“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

 

  做官要廉洁自律,勤政爱民,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做人要光明正大,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表里如一,这是周敦颐不变的信条。“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箸半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从周敦颐50岁(公元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时寄给家乡族人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他虽然做官多年,并未由此而改变自己的儒士本性和对圣人之道的执著追求,一直过着亦官亦儒的生活。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周敦颐不畏权贵,不愿按上级指令冤杀“犯人”,坦言“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并立即写出辞职报告。56岁时,周敦颐归隐,教徒授业。

 

  濂溪一脉理学鼻祖

 

  “吾道南来,原系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晚清大文豪王闿运撰写的这副楹联,至今仍挂在湖南岳麓书院里,这副楹联,曾令多少江浙才子颜面尽失。

 

 

  “道”就是指为官、为人、治学、平事理之道。“南来”即追溯“道”之渊源来自为普天下共知的湘南周敦颐。王闿运的豪气,除了他本人的才气,更是仗着周敦颐这股底气。

 

 

  但是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灏、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理学加以尊崇,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并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于是,周敦颐名声逐渐大起。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赐谥为“元”(元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追封为汝南伯,从祀孔子庙,从而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元代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又封为道国公。全国各地建濂溪祠或濂溪书院为之纪念的多达70多处。宋代、清代皇帝特赐“道州濂溪书院”、“万世师表”、“学达性天”等匾额。父亲(周辅成公)被追封为谏议大夫,嫡子孙世袭五经博士。道州濂溪书院、濂溪故里祠,历代朝廷均拨专款维修、管理,每年春秋两季组织祭祀。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周敦颐最大的成就是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周敦颐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700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以孔孟的儒学为基础,吸取道家与佛家一些有益的观点,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论证的主题,始终窥圣道,做圣人,以涵养“圣人气象”理想人格,以仁为己任,遵道不趋势,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将儒家学说推向一个新阶段。后经他的学生程灏、程颐和再传弟子朱熹集大成,成为系统的哲学理论、“治心”之学,被学者称为理学或新儒学,又称为“心性”儒学。它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正统哲学,历朝都把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他的《太极图说》、《通书》列为考试范围。由于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他本人被尊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

 

  理学虽然深奥而枯燥,但周敦颐的传道讲学,却十分善于启迪,就像濂溪泉水,润物无声。据《宋史》记述说:“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如此。”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不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就去向周敦颐请教,经周的开导与启发后,茅塞顿开,程颐知道后,立即猜测到,这个学生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另据周敦颐《年谱》记载,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闻周敦颐之名,特向他请教,二人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由此可见,周敦颐不仅善于开导人,同时也说明他当时在学者中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

 

 

  千年古村神奇楼田

 

  楼田村之得名,来自于楼宇置田间,在田间置入巨木桩方能建房。建村千年之久,因周氏望族而蕴藏大量的宝贵文物遗存。在建筑上,建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的濂溪书院暨濂溪祠,祠内98根硕大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非凡,半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平添几分书香灵气;古民居保存良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古朴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和文化沉淀。濂溪故居置于其间,虽仅存数阶石梯,但依然折射出一种文化力量。在人文景观中象征文运昌盛的文塔,周敦颐少时游玩命名水、火、金、木、土的五行土墩,周敦颐吟风弄月的大富桥,各代名人贤士驻足濂溪故里的题刻,村民收藏的皇上御赐珍品,保存完好的周氏族谱,不胜枚举的碑刻文化遍布村间,数不胜数。还有道山上的安心古寨,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家荣所长考证,其为远古先民群居之处,现仍有商周时代先民日常用品遗存。寨周古城墙森然而立,有东、西、南、北四城门,占地约0.5平方公里,内有水井,井中有鱼虾,有碾米用的石磨、石臼。据袁家荣所长介绍,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好的古山寨仅此一处。

 

  绕过村头,登上龙山,山腰有一处天然洞穴,名曰“道岩”。置身洞口,凉风习习,阴森逼人。探视洞穴,深沉幽邃,漆黑无光。开启电灯,洞内顿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洞如巨龙盘绕,穿山而过,继而腾空飞升,直插山顶。残鳞败甲,依稀犹存。洞内悬崖绝壁,钟乳满布,各种造型,栩栩如生。静坐者,如僧面壁;蹲伏者,如蟾迎宾;腾跃者,如鲤扬鳍;仙宫锦瑟,抚之如磬;珠飞宝缀,气象万千。秀山伴丽水,道岩育圣贤。一泓清泉出自山窦涌出,晶莹清澈,大旱不涸,积雨不溢不浊,而终年潺潺不绝,滋生万灵而润物无声,因而号称濂溪。由此,拜谒濂溪泉成为历代学达贤士的追求和心愿。而且,泉有玄机,“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泉眼看,一条若现若隐的分水线将泉池分解成一个圆润的阴阳太极。天地造化奇,匪夷何所思。

 

  然而,圣山道岩未必能免灾祛祸。1944年秋冬,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道县两度陷入敌手。日寇先后在道县制造了“万家庄惨案”、“小河边惨案”和“楼田惨案”。其中,“楼田惨案”就发生在道岩龙山。那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日寇抢掠楼田,村民进道岩躲避。日寇发现村民藏身洞穴,将柴草和辣椒堆满洞口,并用风车向洞里鼓风,结果500多人被活活熏死。现在,这里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代,永志不忘。

 

  村西头,龙山脚下,有井一方,泉水清泠晶莹,终年积水不溢,大旱不枯竭,名曰“圣泉”。泉旁摩崖石刻,为历代周氏子孙寻根问祖所留记。据方家考证,鲁迅(周树人)、周恩来均为濂溪后裔,祖籍道州。

 

  1997年,周氏后裔感怀先哲遗泽,创建了濂溪故里风景区,投资100余万元,修葺了濂溪祠等一批古建筑;建起了太极亭、爱莲山庄等仿古建筑;开发了道岩景观、硬化了环村公路;修建了荷花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如今,古风沛然的濂溪故里,不仅是理学鼻祖濂溪周敦颐的故乡,而且是一个融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区;它不仅仅是一个奇峰幽洞、清泉莲池、松声竹韵的净地,更是一个发思古幽情、泽阅濂溪周敦颐玄理的佳境。每年前来观光祭拜的游客和寻根访祖的周氏后裔络绎不绝。

 

  2006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濂溪故里景区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道县出巨资邀请国内知名规划、策划单位编制出规划、策划文本,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从保护着手,大力开展濂溪故里的保护建设工作,分级保护和恢复、改善、整修好濂溪书院、周敦颐故居、莲花池、文塔、五星墩、古民居、古墓群、圣脉泉、道山、安心古寨等人文景观。再过3年,濂溪故里将被建设成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国际性的周敦颐及其理学研究基地、国家级的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内外濂溪后裔寻根祭祖的源地和在全国以及东方哲学影响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人圣地和天然历史博物馆。

 

  (作者系湖南濂溪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