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红色记忆】•新中国大典(四)
——庆典背后的故事

作者:日一夫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8日 05时47分46秒 编辑:redcloud

  

 

  开国大典是圆满的,也是精彩的,更是盛况空前、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的过程壮观宏伟,开国大典背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亮丽花絮……

 

  毛泽东丢了代表证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从中南海勤政殿门口上车直奔天安门城楼,因为开国大典马上就要开始了。

 

  喜悦写在脸上。下车后,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一个个又说又笑,沿着城楼西头的古砖道楼梯,豪迈地向天安门城楼走去。

 

  这时候,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别在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不见了!

 

  这还得了!这红绸条可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代表证,其重要性相当于“特别通行证”。

 

  这个独特的代表证是周恩来指示画家钟灵设计的。专门给每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政协代表发了一个,上面分别印有佩戴者的姓名。代表们都整整齐齐地将它别在胸前。毛泽东主席与其他六名副主席的代表证是“特制”的,红绸条与别的代表一样,但他们的姓名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叶子龙再回头一看,六位副主席的胸前都好端端地别着红绸条,别的代表也都佩戴着红绸条,只有毛主席胸前没有佩戴代表证。

 

  叶子龙知道,今天这个重大场合有苏联老大哥的摄影师来拍照片,他们拍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毛主席肯定是他们聚焦的核心人物,黄呢子中山装上没有别这个红绸条,一定十分扎眼。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而且,这个缺憾不仅属于今天,它还会留给明天。

 

  叶子龙当即掂出了此事的分量。

 

  叶子龙立即找到代表证的设计者钟灵,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个代表证。

 

  钟灵接受这个十万火急的任务后,立即跳上一辆吉普车,朝他在中南海的工作室急驰而去。

 

  钟灵急匆匆地赶到工作室,很快在一张红绸条上写下“毛泽东”三个仿宋字,飞快地喷上金粉后,等不及墨迹风干,跳上吉普车就往回赶。

 

  钟灵赶到天安门城楼时,幸好毛泽东还没登上天安门城楼。眼下,他已经走了一大半台阶,但走得很慢,走走停停,等着后边年长的领导人。

 

  钟灵立即把刚刚制作好的代表证递给在一旁焦急等待着的叶子龙。

 

  于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中,留下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着军装的小伙子,突然来到叶子龙面前,交给叶子龙一个红绸条;叶子龙当即上前帮毛主席将红绸条别在左胸口袋上方。

 

  这位着军装的小伙子就是钟灵。

 

  别好红绸条代表证的毛泽东带着其他领导人继续向城楼上登攀。

 

  “这一次礼炮要放28响”

 

  10月1日下午3时,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位于广场东南角的54门礼炮齐鸣。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礼炮声和国歌旋律。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人们随着礼炮声默默地计着数:共鸣放了28响。为什么是28响?当时,人们就有许多猜想。

 

  其实,开国大典礼炮鸣放28响,是毛泽东亲自定下来的。

 

  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鸣放礼炮问题时强调说:这一次礼炮要放28响。

 

  然而,在政协一届会议上却有代表就此提出疑问,因为按国际惯例,庆典时礼炮发射21响就是最高礼仪了。

 

  有关部门及时将一些代表的意见反馈给毛泽东主席。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在庭院中散步,碰到了在大会筹委会工作的时任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的唐永健。

 

  毛泽东早就认识唐永健,也知道他是个才子,所以,就停下来对唐永健说:“你起草个报告怎么样?”

 

  唐永健先是一惊,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他忙给毛泽东行了个礼,说:“主席,您讲。”

 

  毛泽东说:“我要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好!”唐永健没有多问就答应下来。

 

  其实,在答应毛泽东的时候,唐永健已经明白毛泽东要他起草报告的意思了。他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1949年,刚刚是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礼赞,这不是很明白吗?

 

  唐永健按这一思路,很快就简明扼要地把说明28响礼炮的报告拟就并递上去了。

 

  毛泽东立即用铅笔在唐永健起草的报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也曾向周恩来总理问起“28”响礼炮是什么意思。周恩来说,当时毛主席定了要鸣礼炮28响,我就照此安排了,至于其中的含意,我也未问毛主席。尼克松问周恩来是怎样理解的,周恩来说,主席在距开国大典之前90天,曾说中国共产党已经28岁了,28年来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就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说完,周恩来问尼克松:“我用主席这段话作为我对‘28’的理解,您看可以吗?”尼克松还不太满足:“我想得到它的标准答案。”周恩来说:“那就请阁下亲自问主席吧。”但后来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时没有提及此事。

 

  至于开国大典为什么用54门礼炮同时鸣放,也有各种猜测。

 

  但据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战车团参谋长、开国大典礼炮队总指挥、后曾担任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韩怀志回忆,实际上,开国大典上的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54尊同时发射,所以,人们习惯上还是称54尊礼炮。

 

  下午3时,当毛泽东主席亲手摁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54门礼炮同时发射。第一声礼炮回荡在神州大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建国之后,开国大典上作为礼炮鸣放的108尊山炮大部分被销毁了,只有两尊保存下来并被收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

 

  谁为开国庆典留影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开国大典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庄严日子。那伟大的瞬间,有多少颗激动的心,有多少张欢乐的脸,特别是天安门广场上那盛大的场面,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布开国时的情景。

 

  如今,当我们打开历史画卷的时候,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历历在目。是谁摄录了开国大典的伟大瞬间?是谁拍照了开国大典的不朽辉煌?在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留下历史照片的摄影记者中,有两位记者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他们是陈正青和侯波。

 

  参加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10月1日开国大典采访报道的摄影科由吴群任科长,确定陈正青、侯波等6位同志在会场内进行摄影采访,由陈正青和侯波担当主力。

 

  陈正青,1917年12月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12月在陕西云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分配到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4年底回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干研班当研究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1946年调到新组建的东北画报社,先后任摄影记者、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在此期间,陈正青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

 

  据有关史料记载,陈正青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朱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等历史性伟大瞬间,已作为新中国形象开篇载入史册,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侯波,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毛泽东第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专职摄影师。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后,侯波开始到中南海摄影。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她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仅侯波一人拍摄的就达400多幅。

 

  10月1日那天,侯波上午就到了天安门城楼,中午也没有吃饭。下午3点,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后,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等待这一时刻已经很久的侯波赶紧按下了快门。所有的人都激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流着眼泪听毛泽东讲话。城楼下30万欢腾的群众更是情绪高昂。人群、旗帜、彩绸、鲜花汇成了喜庆的海洋。侯波也激动了,什么也顾不上了,只想把这一气势宏伟、鼓舞人心的场面给拍下来。可就在这时,她感到身体一晃,差点从城楼掉了下去,幸亏旁边有人拽住了她,回身一看,原来是周恩来拽着她的衣角。

 

  侯波后来回忆说:“《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新中国第一次“实况转播”

  1949年10月1日清晨,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对全国进行重大政治庆典的实况转播。

 

  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点。上午10点,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下午1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其中具体分工是:梅益在现场主持天安门城楼转播的各项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天安门城楼上的技术设施,特别是保证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和傅英豪负责机房和天安门广场的音响设备;胡若木和杨兆麟负责安排实况广播稿的播出工作;丁一岚、齐越负责播音。

 

  这样,那天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4个人。

 

  下午2点左右,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也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况广播工作。

 

  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

 

  毛泽东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门上空。杨兆麟觉得毛泽东讲话的声音与平常相比有点变调,大概是太激动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都饱含着热泪,庆祝“开国大典”。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4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弹指一挥几十年。40多年后,丁一岚在回忆这次实况转播时,特别珍惜在开国大典时亲口播放的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她升起。参加大会的30万人都整齐肃立致敬,注视着人民祖国的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各队带队指挥员行举手礼,在队列中间的干部和战士,以及执行勤务的工作人员都肃然立正。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她还说:“在国家、民族的历史上,在个人的经历中,有些重大事件,是终生难忘的。开国大典实况转播工作,那一幕幕情景,永远生动而深刻地铭记在心中。”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