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湖南发现】人间仙境桃花源

作者:童婧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8日 05时35分51秒 编辑:redcloud

  

 

  

 

  踏上湖南省桃源县这块神奇的土地,溯沅江而上十余公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如此逼真、如此生动、如此不加掩饰而又仙雾缭绕地展现在眼前,她是如此地让人兴奋惊喜不已!如果说,1600多年前,陶渊明寻访桃花源后,把桃花源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灵魂净土、“不足为外人道”的绚丽之梦的话,那么,今日存于世间的桃花源,却是那么实实在在地拓展着古桃花源的意境,演变成人间一方群芳争妍的美好乐园。

 

  源远流长的历史

 

  桃花源成为风景名胜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毁于元,时兴时废于明清,修复开发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在桃花山景区内仍遗存着明代建筑方竹亭。距今5000-6000年前即有先民开发、定居于此,留有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存。自战国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的72年中,桃花源周遭历经7次战争活动,“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者应属不寡。秦汉时期已成为商贾要津、兵争重地。及至东晋诗人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文地声名两盛,享誉神州。早在公元963年,宋太祖就因桃花源盛名而析武陵县置桃源县。及至宋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赵佶题赐《桃川万寿宫》匾额,桃花源更是名增誉迭,蜚声天下。即使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时兴时毁,但仍不失千古魅力。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桃花源早已被公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避秦绝境原型、“世外桃源”真迹。199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桃花源,考察了桃花源的人文历史景观之后,认为:“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题词留念。

 

  流连忘返的胜景

 

  桃花源像一幅五彩的水墨丹青。她,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举目四望,景美如画,人在画中,漫步其间,陶老先生笔下的仙境,一一映入眼帘。

 

  桃花源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姿,人文景观古老神秘,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楚秦文化与乡风民俗于一炉。其曲峪幽径之静,寺观亭阁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实属罕见,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观赏价值、历史人文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桃花源有风景资源16类,其自然景观景点的概括性和开放性,表现为既有环境功能,又有观赏功能,在内外景界空间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代表桃花源基本面貌的桃花林颇具规模,其总面积130多公顷,计10万余株,含63个品种类型,群落时序花期长达43天,使“世外桃源”实乃“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山不见人”,充满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环境艺术美。其间,尽皆斜阳古道、洞水鸣泉等山峦景观;“白马雪涛”、“武陵渔川”等水体景观;“穿石缭青”、“水心砥柱”等岩体景观;九龙洞、夷望峡等峡谷景观;“渔村夕照”、“梅溪烟雨”等天象景观;“冬桃板根”、“苍松月照”等森林景观和“红树青山”、“桃花流水”等田园季相。均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维妙维肖。

 

  留意品味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的每一处人文景观景点,你就会发现:桃花山景区的景点如满天星斗,似不经意,却有规律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中,这里的楼阁凉亭、寺庙道观、瓦砖墙垣更多地包含历史的沉淀,紧紧地与陶渊明的田园之梦联在一起,向人们演绎着“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的意境。秦人村景区则幽处武陵山深腹,四围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独秀,洞中多少岁月,尘民几度春秋?与世隔绝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钟暮鼓,向天下游客一声声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蜿蜒起伏的千米竹廊,在良田美池、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向世人展示着天下一绝。桃源山景区的景点肃穆雄奇,像一座座里程碑似的,层次分明地矗立在历史的深处。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等组成的仿古院落式建筑群古朴宁静,灵光闪动,充溢着古人的智慧,展示着桃花源文化的精华,浸润着五湖山水、四海骚客的灵气和心智;宽敞的道观桃川万寿宫,古木重阴,水咽笙簧,香火旺盛……触摸写满创伤的宫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声呐喊。桃仙岭景区,则是神话和历史留下的丰富足迹,自然与生活贮满醉人的芬芳,这里一片田园,几泓碧水,万树红桃,充满着神秘,向游客诉说着一个个美妙的传说……置身此间,一切虚荣纷争,一切利禄浮名,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飞云散,唯有这不语的青山、沉默的石头留了下来,唯有桃花溪中的流水在潺潺不息地唱着动人的歌谣……

 

  绚丽璀璨的文化

 

  桃花源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赢得“人间仙境”的盛誉,也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

 

  走进桃花源,就像走进了一个绚丽的梦。1600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来到武陵(今常德市)的桃花源,秀美的景色令他文思涌动,写下了《桃花源记》这一千古名篇。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文因景生,景以文显,桃花源从此享誉盛名于天下,成了人们心驰神往的美丽处所,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梦中仙境,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走进桃花源,就像走进了瑰丽的文学殿堂。早在2200多年前,这里就曾留下伟大诗人屈原行吟的足迹,后访古探幽者、文人骚客代代相继,使得桃花源成了诗的山,文的水,碑的路,画的世界。桃花源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便广为后人以文就景印证,以至文景声名两盛。《桃花源记》所述避秦绝境,恰与沅水之滨武陵郡桃花源吻合,被历代文人羽士作为“世外桃源”原型或真迹推崇,或吟诗题咏,或撰事纪志,或著文立碑,或挥毫入匾。千百年来,咸集文人墨客,忙煞今古游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朱熹、姜夔、袁宏道、石达开等都留下了咏叹抒怀的诗篇和许多珍贵的墨宝。据史书记载,仅唐代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名人就多达四五十名。现存有历代各类《桃花源集》、《桃花源志》等著作45卷,韵文2000多首,散文13万余言,楹联107副,碑刻108块,字画600多幅,民间传说40多篇。

 

  走进桃花源,更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史书。由其1600多年的历史兴衰,可以探究出中国发展的文明史,可以感悟出入世出世的人生观,还可以展望出灿烂辉煌的桃花源的明天。桃花源曾为古代苗、瑶族人隐居避乱之地。其楚俗秦风,以其普遍而原始的行为艺术形态,融合渗透于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之中,使“世外桃源”内部景界生活画面更为丰美。秦人村景区居民,至今古冠古服,筒饭鱼羹,擂茶腊酒,好客如初。凡有远客贵客临村,仍如《桃花源记》所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并于席间敬食鸡头为大礼大义。节日庆典,大兴傩戏傩舞,板板龙灯等大型娱乐活动,古色古香,别生余韵。桃源人在这块钟灵毓秀的热土上,谱写了一曲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乐章。昔日陶公笔下虚无缥缈的仙境福地,如今已成为勤劳好客的桃花源人的聚宝盆,他们用自己的文明诚信迎来四方游客,把桃花源打造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美好桃源的憧憬

 

  桃花源有歌不尽的辉煌过去,更有唱不完的灿烂未来。自198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以来,桃花源景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景区外延迅猛扩展,景区内质极大提升,景区品牌日益辉煌。

 

  现在的桃花源,已成为人们访古探幽观景休闲的绝佳去处。春赏桃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踏瑞雪,前来旅游观光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尤以桃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最盛,此时的桃花源,十万亩桃花,迎风绽放,桃红似火,贵宾如云,高潮迭起,盛况空前。迄今为止,桃花源已接待了世界11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

 

  由于桃花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备、服务热情周到、经营文明守法、安全保障有力、治安秩序优良、资源保护完好、管理严格规范,桃花源这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旅游胜地以迷人的风姿,参加了北京、上海、大连、云南等地举办的国际性旅游博览会,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展台,也博得了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80余名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专家顾问组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风景名胜区和文明示范窗口,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1998年,长沙----桃花源----张家界的旅游线路,曾经被日本推为黄金旅游线路,并获日本国的格莱梅大奖。

 

  1992年以来,从每年的3月28日开始,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桃花源游园会和桃花节的举办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八届桃花源游园会(1999年改为桃花节)。除此之外,仙境桃花源一年四季高潮接连不断,每年举办四大主体活动:新春祈福游,踏青赏花游,大、中、小学生夏令营和金秋赏菊游等。为进一步宣传桃花源,推介桃花源,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中央电视台对旅游节进行了大力宣传,其间还录制了《欢乐中国行》节目。通过游园办会办节和活动,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提高了桃花源的知名度。风景优美的桃花源更是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以桃花源为兴奋点的旅游招商取得巨大的成果,共与国内外客商签订开发产业项目261个,引进外资35亿美元,兴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三资”企业,像“恒安”、“金鹏”、“创元”等外资企业正在沅澧大地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您想撩开桃花源神秘的面纱吗?您想一窥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茂林修竹吗?请到桃花源里来寻梦。有诗为证: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作者系中共桃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摄影:罗昌敏)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