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向新境界

作者:罗志丹 李晓平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8日 04时53分47秒 编辑:redcloud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湖南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勃勃生机,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文明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同时,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的工作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解放思想,突破旧思维,不断改进创新文明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迎接新的挑战,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向新境界。

 

  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文明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湖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目前存在“四个不适应”、“四个不到位”:一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现状,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二是不适应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现状,在教育对象上覆盖不到位。三是不适应社会组织多样化的现状,在工作领域上覆盖不到位。四是不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现状,在管理机制上覆盖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六个不协调、六重六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重经济轻文化。由于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能像抓经济工作一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部分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文明创建也是一种“软实力”,把文明创建与经济工作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没有把文明创建纳入到经济社会整体规划之中。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有的地方和单位在创建时,只重视环境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工作生活环境,开展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忽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忽视了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

 

  城市与农村不协调,重城市轻农村。有的地方没有做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好,而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加之阵地匮乏、投入不足、方式陈旧等原因,文明创建活动相对较少,且群众参与度不高。少数城乡结合部由于管理疏漏,成为文明创建的薄弱地带。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新型经济组织不协调,重机关单位轻非公有制企业。在组织开展文明创建评比活动时,有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忽视了正蓬勃发展的非公经济。开展文明教育时,只重视“单位人”,忽视“社会人”。目前,在各级评选的文明单位中,非公经济数量极少,与新型经济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协调。

 

  评选与管理不协调,重评选轻管理。有的地方和单位在创建时,只注重创建形式,把获取荣誉当作创建的唯一目的,不注重创建过程,不注重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不组织开展结合自身特点、促进单位工作的创建活动,难以创造工作特色。有些文明办对评选工作抓得很紧,对文明单位日常管理重视不够。

 

  工作突击性与工作机制不协调,重形式轻实效。检查前组织力量搞突击,忽视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文明创建没有形成工作常态,使创建流于形式,没能达到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效果。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文明创建工作科学协调发展

 

  调整新思路,适应新形势。一是立足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湖南“富民强省”战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将为进一步加快湖南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文明创建工作必须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大力培育和弘扬勇敢、开放、包容、合作、奉献、顽强、慈善等多种精神品质,引导人们摒弃小富即满、小进即足、求稳怕乱、封闭保守等旧思想,树立奋发有为、敢创敢干、勇创新路的新思想。二是应对人们思想的新挑战。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文明创建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谐文化,从战略上把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三是重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克服文明创建工作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倾向。把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作为文明创建的首要选择,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体现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充实新内容,满足新要求。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同时,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此外,人们对工作环境和生存空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明创建活动如何动员广大群众齐心协力,革除陋习,移风易俗,共创文明,这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新任务。必须根据中央和省里的工作大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新的工作内容,把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等内容充实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要重视和抓好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市民的文明素质教育也要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创常新,富有生命力。

 

  破解新课题,拓展新领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一评选,二表彰,三活动的旧有工作模式。必须根据新形势研究新情况、破解新课题。一是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理念。二是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共道德体系标准。三是研究个人道德修养的实现途径。四是研究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时代要求。五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六是研究精神产品生产与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七是研究如何解决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与追求高质量生活空间的反差。八是研究如何解决高科技迅猛发展与愚昧迷信并存的问题,等等。只有透彻地研究这些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提高文明创建水平的决策。在开拓新领域方面,一是延伸新对象。在继续关注机关、企业等“单位人”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的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人”的思想教育。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评比等活动,把尽可能多的“社会人”吸引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二是延伸新领域。以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论坛等为抓手,不断提高网民文明素质,大力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把创建工作向网络社会延伸。

 

  运用新手段,探索新载体。面对日益活跃的社会思想,教育手段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拓展,教育方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浸透拓展;教育对象由重点覆盖向全面覆盖拓展。一是善于运用大众传媒。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沟通信息,通过新闻单位的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二是善于运用文化载体。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善于运用各类活动。重要活动、重大节庆、传统节日是创建工作的“用武之地”。深入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文化。四是善于运用高新技术。密切关注高新技术手段的发展,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增强工作的高效性和影响力。

 

  建立新机制,实现新发展。一是健全领导组织机制。积极推行文明委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每个成员单位除主要领导为文明委成员外,再确定一名职能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定时召开文明委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文明委成员单位述职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同文明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间的联系沟通。二是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机制,变“软”为“硬”,将文明创建工作目标任务逐层分解到基层各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同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体系,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范围,使创建工作做到层层有目标、项项有指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落实。三是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改进“三大创建”考核、评选、命名和日常管理工作,引进统计部门的数据采集机制,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县城)暗访机制,实施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科技化测评、群众化评定相结合的文明城市考核机制,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评选中应实施创建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努力形成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评选、表彰的优中选优、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确保其先进性、规范性,争取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评选管理方面有新的突破。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