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人 物】健笔凌云总关情
————记湘籍书法家李铎

作者:蔡栋 李健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1日 05时05分14秒 编辑:redcloud

  

 

  

 

  

 

李铎书法作品

 

  以书法的语言表达爱意,以书者的高尚情怀贡献社会,一直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李 铎

  李铎,湖南醴陵人。现任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文职一级。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届中国书协顾问,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授予中国书法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对书法家李铎来说,是颇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他不但是新中国60年变迁与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讴歌者之一,2009年的到来,还使他享有从军60年、从艺70载、人生80岁的荣耀。

 

  为艺术一生痴情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书法年鉴》,将启功、欧阳中石、李铎、黄苗子等列为最具影响的当代中国书法名家。题词刻字,展览展出,名山勒石,楼堂题匾,李铎的作品在国内成千上万。近十几年来,李铎的墨宝又多次应邀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参展,并流传到联合国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极大。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铎5岁发蒙读私塾即开始习字,老先生年逾古稀,搞不好就竹板上手。但他因人施教,根据学生写字的笔法特点,引导临摹不同的字帖,确不失为一种好教学法。老先生让李铎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并认真传授,精心指正。从那时开始,真真实实习书,反反复复临写,慢慢地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及至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李铎把古人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稔于心。70余番春秋寒暑悄然过去,李铎一步一个脚印,从没停止过探索。

 

  1959年到1978年,是李铎书法的“临、立”时期。他临习了许多著名碑帖,其间对郭沫若书法用功最大。一次,他携妻儿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看到绘画馆、钟表馆、瓷器馆、珍宝馆的牌子,白底黑字,都是郭氏书作,认为这是郭沫若书法的精华,他习惯性地掏出本子来双钩临摹,等临摹完毕,已不知家人在何处。还有一次,在十三陵水库纪念碑前,见到刻石镏金的郭沫若诗文书法,他竟在阳光曝晒下临摹了几小时。荣宝斋的几位经理知道他喜欢郭书后,便将不少郭氏字轴借给他。他夏天里光着膀子临习,怕汗珠滴到字轴上,就在手臂上缠上毛巾,硬是把郭书作品临了个遍。

 

  李铎到过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看了不少苍寺古刹碑碣摩崖,一直坚持学习。李铎认为,书之品位,实为人格与学识之外现,其气质精神,秉性修养,字里行间,必有映衬。王羲之的儒风雅韵,颜真卿的博大雄伟,黄庭坚的纵横恣肆,董其昌的温润娴静……断未有胸无点墨、浅陋平庸而轶伦垂世者。治艺与修身,书品与人格,二者兼重,不可偏废。李铎喜欢古诗词,几十年钻研诗词格律,他书写的自作诗词,让不少书家羡慕不已。

 

  自45岁至今,可以说是李铎书法的“变、创”时期。李铎临池学书,常思常变,前些年以魏隶笔法入行入草,几经熔炼,自成体貌。近来以行草笔法通书颜楷,更得新趣。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在读《李铎书前后出师表》后曾这样赞道:“李铎的字,有了《石门铭》的开阔,有了《瘗鹤铭》的洒脱,有了《争座位》的雄强,有了《松风阁》的弛张,其用墨,浓厚枯滞;其用笔,老辣凝涩;整幅作品气息畅贯,结章天然如铸。”

 

  当军人一腔赤情

 

  李铎自1949年9月入伍,至今已是一位有60年军龄的老兵了。老兵李铎对军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始终敬重这份神圣的职业。在李铎家中,当过军医的夫人李长华每每收叠军装,也总是小心翼翼。老两口的那份虔诚,那份感情,让人深受教育与鼓舞。每每换新军装,老两口就像过节那样喜悦,总要着上新装照上几张照片。

 

  穿了一辈子军装的李铎,不仅是在书法艺术中透着军威与豪迈,在生活中也特别注意军人的形象、言行和影响。不管谁请他写字,他都要先看看内容,迷信的、消极的、庸俗的,他一概不写。

 

  平常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战士们向他致敬,他一定很恭敬地给战士们回礼。哪怕是坐在车里,战士们看不到,他也不含糊。当然,若是看到哪个军人军纪不严,不注意衣着,军纪扣没扣好,他也会严肃地给以批评。

 

  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军龄的老军人,李铎总是赤情满怀,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发表后,心情异常激动。他认为,当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出现多元价值观的时候,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倡导什么样的道德观尤为重要。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忍着长久眼疾的疼痛,以微弱的视力,泼墨写下一幅《八荣八耻》。《八荣八耻》中“以”、“为”、“荣”、“耻”等字,反复出现,要写好难度较大。16个“以”字,16个“为”字,他写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枯有润,有繁有简,虚实掩映,错落有致,凝重端庄,腾挪自然,美不胜收。

 

  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看后十分高兴,立即批示道:“我看到李铎同志的这幅作品,十分惊喜,我认为这是李铎同志近几年来创作的精品中最好的一幅,堪称代表作、传世之作,由此可见,政治热情可以激发出最高的创作水准……”

 

  看到这幅字,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写《兰亭序》。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把20多个“之”,写得形态各具;而李铎却在《八荣八耻》中,将16个“以”字、16个“为”字,写得神韵流走,写出了书法大家的军人风格,写出了对部队的一腔赤情。

 

  为家乡一怀热情

 

  欣赏李铎的书法作品,常常看到题款为“湘人李铎”、“湘醴李铎”。每逢家乡遇到天灾时,他不是即时捐资,就是拿出不少书法力作义卖赈灾。近10年来,他为湖南各地无偿书写的作品、题名等有数百幅之多,价值不下千万元。他对湘地、湘人的情,总是热热的。

 

  李铎常年生活在北京,但家乡的花鼓戏一直是他的最爱。湘籍花鼓戏演员李健尝试将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欲制作成专辑,求教于他,他听后表示完全赞同:“很好!这么好的地方剧种,就应该让它发扬光大。要以多种形式弘扬、扩大它。要让路子越走越宽,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且必须做好!相信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倘若要做专辑的话,收集的歌曲要精一点,动听一点,内容方面格调要高一点,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让在场的专业音乐人没有想到的是,李铎这位非专业音乐人对音乐歌曲的风格、节奏,对专辑里的插页排版、文字,还提出了相当专业的建设性意见:“做这个专辑,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讲究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讲究创新。在编排上,曲子与曲子之间衔接要和谐,不能太硬,顺序的前后也是要有讲究的,跳度要穿插开,曲调特色、节奏也要搭配好,使人听起来要有明显的起伏感……”交谈中,李健无意间说起第二天要在京城办几件事,细心的李铎突然停下话语若有所思,接着说:“正好,明天我和你阿姨要外出,你就坐我的车去办事吧。”就在李健很不好意思、尽力推辞时, 李铎夫人笑着劝说:“你就别客气了。”第二天,小老乡李健乘坐李铎的专车顺利地办完了事情。后来才从司机那里得知,两位老人其实那天都有事要办,但为了帮助老乡,二老另外找了别的车外出。

 

  湖南书法家颜家龙、鄢福初、萧时明等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作品展,李铎总是推掉其他活动,专门赶赴老乡作品展现场,剪彩、致词、评点……他的这种爱才之心、大家风范,赢得了文化界和湖南老乡们的敬仰和赞誉。

 

  一次返湘,有关方面请求李铎为新建的杜甫江阁题词。时近黄昏,天色已晚,突然停电,阁内光线昏暗,加之李铎视力不好,不宜写字,但他仍欣然写下“江阁胜境”四个苍劲大字,还为册页题写了小楷。那天,十多架照相机的闪光灯闪个不停,对书写者有很大影响。一旁的夫人心疼但又毫无怨言地说:今天只能是凭感觉摸着写了。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敬意与感谢。

 

  2005年9月,李铎回湖南,出席阔别多年的母校----醴陵一中100周年校庆活动。这次回乡,二老一次性向醴陵一中捐赠了助学金5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他们多年的夙愿----建立“李铎助学奖励基金”,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06年,时逢醴陵一中101周年校庆,二老再一次受到邀请。当时李夫人正犯腿疾,步履艰难,疼痛难忍,但二老仍然坚持回老家,又捐赠了助学金50万元人民币。在母校,二老要求和老师、学生同吃食堂,同住寝室,坚决不住宾馆,谁劝都没有用。

 

  2009年4月3日,李铎又捐资30万元在家乡醴陵创建农民图书馆。对家乡,李老是满怀热情。

 

  生活中一胸真情

 

  无论是对前辈书家,还是同侪书人,或者后学新秀,李铎从不道人短长。就是在筵席间或其他私下场合,身边的人评点书法家的是非长短,李铎也决不参言。他不喜欢背后议论人。

 

  李铎的作品曾搭乘神舟飞船走向太空,他成为中国书法作品走向太空第一人。国家邮政局要为三位书法家做专版邮票,李铎是其中一位(另二位启功先生、刘炳森先生都已过世)。但李铎对这样的荣誉毫无自得之色,对来讨教学书之道的初学者态度依旧是那么诚恳,指导依旧是那么细致,评点依旧是那么到位。

 

  李铎出自农家,自幼艰苦。他深知生活的艰难,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李铎夫妇常是倾囊相助,出手大方。平时二老省吃俭用,不容任何浪费。在办公的时候,他们注意节约纸张,哪怕是很小的纸片,只要能用就一定不会扔。他们家里的一个热水瓶用了20多年,煮饭用的铝锅用了50多年!平时洗菜用的水从来都是留下来洗拖把、冲厕所。

 

  如果在外面吃饭,掉在桌上的饭粒李老是一定要拈起的,剩下的饭菜一定是要打包的。一位年轻朋友从北京回来说,一次她同李铎夫妇在外面餐馆用餐,米饭吃了大半,实在是吃不下了,李夫人说:“给我。”李铎语重心长地说:“一张饭桌大小的地还打不出一碗米饭呢,打出一碗米饭起码要20多兜禾,想想全中国的人吃饭,得要多大的地,多少兜禾啊?可不能浪费粮食哦。”

 

  被人们称为“将军”,由书史记为“大家”,每一殊荣都是李铎用智慧与汗水得来的。但他对“大师”这顶帽子,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在他心里,他最乐意的是做好一个军人,无愧于一个湘人,一个名幅其实的书法家。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