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建设生态文明是湘西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何泽中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7日 04时16分50秒 编辑:redcloud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标志着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过来湘西州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湘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神秘的民族风情,保留着土家族、苗族世代传承、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拥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成功申报了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涌现了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富民强州的优势资源,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必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思考,来统筹,来谋划,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升竞争力,转化为生产力。

 

  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确保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存续。着力抓好古城古镇保护,做好凤凰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好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里耶古城遗址、沈从文故居、湘鄂黔渝革命委员会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抓好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启动“百个特色村落、千栋百年老宅、万栋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展示湘西民族建筑文化。重视保护和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培养一支传承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

 

  开发经营民族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合理市场化的要求,利用先进手段,注入现代元素,科学开发经营文化遗产。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建设,建成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展演艺术,转化为工艺产品,进入市场。打造精品文艺节目,确定民族节庆日,搭好文化台,唱好经济戏,形成产业链。建设一批乡土民族风情园,经营村寨,经营民俗,把村寨、民俗转化为旅游经济。大力开发特色民族工艺旅游商品,为旅游增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文化事业发展平台。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与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民族文化彰显工程,建好州博物馆、里耶古城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层次和水平。抓住国家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成一批经济实用、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需求。

 

  大力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湘西历来就是全省的重要林区,森林植被丰富,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近3000万立方米;共有种子植物174科、820属、1980种,蕨类植物35科、77属、206种,属数、种数分别占全省的72%、51%,同时拥有药用植物985种,堪称野生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绿色文明。生态湘西的第一体现和最终体现是绿色长留。必须切实强化绿色理念,在绿色中谋求生命智慧,在绿色中培育生态资源,在绿色中发展生态文明,加快建设“山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秀美湘西,让外来游客一进入湘西境地,就感到满目葱茏,处处是景,心旷神怡,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抓好山地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突出抓好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民居四周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八百里绿色行动”,大力推进以常吉、张花、吉怀、吉茶、凤大高速为重点的风景线建设,路到绿到,生态跟进,建好一线,带动二线,辐射三线。

 

  抓好城市美化工程。大力实施城市绿化、街景绿化、机关绿化,使城市逐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市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映,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山、水、园、苑”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抓好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小流域污染治理,实现山、林、水、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依法加强耕地、矿产、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资源有序开发、环保开发。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治理污染源的长效机制,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巩固锰、锌、钒污染整治成果。加快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

 

  大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致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环保型产业,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和效益。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湘西存在着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以及植物群落的亚麻酸带“三带”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不断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突出“两果”(柑橘和猕猴桃)、“两叶”(烟叶和茶叶)、“两薯”(红薯和木薯)、“两种”(种蔬菜和种药材)、“两养”(养猪和养鱼),稳定扩面,注重提质,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特色品牌。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着力推进以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实施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沃土计划”,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出能力。

 

  加快发展生态工业。湘西属于矿产资源富集带,潜在价值达数万亿元,其中锰、锌、铝、镁、钒、钾储量居全省第一,锰储量居全国第二,铅、锌储量居全国第三,汞储量居全国第四,开发潜力巨大。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致力打造锰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锌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钒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光伏材料产业、生物产业“五个百亿产业”,是湘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坚持以“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作为工业取向,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园区生态园林化、厂区科技环保化、矿区保护植被化。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相关标准,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工业园区,鼓励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按国家指标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坚决摒弃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保护性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项目审批、产业建设等各个环节,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意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工业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湘西吉首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功入选“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湘西之旅”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线路”,已成为全省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拟将湖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启动“251”旅游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紧紧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坚持按照“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思路,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发展国际化。紧紧围绕唱响“神秘湘西”主题,积极创建生态城镇、生态景区、生态旅游走廊,着力打造生态游、休闲游品牌,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放大。

 

  (作者系中共湘西自治州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