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湖南】湖南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以王茂林为书记的省委主政湖南

作者:远声 肖绮晖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8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2日 03时43分13秒 编辑:redcloud

  

 

  王茂林,江苏启东人,一九九三年九月从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调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一九九八年一月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一九九八年九月以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在湖南工作5年,王茂林同志由衷地感到: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勤劳勇敢的湖南人民,久经考验的湖南党组织,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同样可以争作贡献。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认真做好山水文章”

 

  湖南是农业大省,“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产量居全国第二,可以说不懂农业就不懂湖南。王茂林来湖南的第一年,就用了五分之三的时间与精力调查湖南农村,几乎走遍了湖南的地市州县。通过深入调查,他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突出抓好治理洞庭湖;开发丘岗山地,力争到20世纪末开发4000万亩;采取措施改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引导农民进市场。他多次说,调整农业结构,一双眼睛不能只盯在几亩水田上,一定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认真做好山水文章。目前,尤其要做好湖南9600万亩丘岗地开发这篇文章。

 

  王茂林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农村决策主动权,并多次强调,各级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基层去,通过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矛盾的对策。199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在王茂林倡议下,省委、省政府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百乡千村万户农村大调查”。14位省级干部带领14个调查组分赴130多个乡镇。在近一个多月时间里,蹲点调查的各级干部围绕目前农村社会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认真解剖1300多个村,走访14000多户农民,获得了大量来自农村基层的第一手材料。王茂林亲自率领调查组从省城直赴湘、川、黔交界处的国家级贫困县花垣,认真解剖了9个乡80个村,走访了916户农民,召集各类座谈会上百个,形成10个针对性很强的专题调查报告。特别是他就扶贫攻坚问题写给中央领导的信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作了重要批示。

 

  省委还认真做好这次农村大调查的成果转化工作,分专题对调查材料归纳整理,形成了6大专题综合报告,经省委常委集体讨论研究后,最终形成指导湖南农村工作的决策意见。

 

  “兴工、强农、治水、修路、办电”

 

  王茂林主政湖南期间,省委形成了“兴工、强农、治水、修路、办电”的经济发展思路。

 

  “兴工”,主要是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培育支柱产业,这也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湖南将振兴工业的根本出路放在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上,把改制、改组、改造和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实施“振兴湖南工业技术改造规划”,加快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老工业基地的技改步伐,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着力治散治小治差,调高调大调优,培育壮大冶金、机电、建材、化工、食品等5大支柱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轻纺、医药等传统产业,重点抓好100家骨干企业的技改和几十个拳头产品的开发,实现结构效益、规模效益、科技进步效益和管理效益的统一。

 

  “强农”,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强省建设。1995年8月,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关于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要求在20世纪末将湖南初步建设成农业强省。农业强省的主要标准是:经济总量大,产品质量高,产业结构优,农业科技先进,基础设施好,生态环境好。建设农业强省的主要措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稳定完善农村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具体做法是:一是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建设吨粮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适度加快规模经营步伐,形成一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造林大户;三是加快结构调整的市场取向,在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按照市场需求向农民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尽快从生产发展中增加收入。

 

  “治水”,主要是治理“一湖四水”,努力解决干旱地区和丘岗山地开发、湘南农业开发、西线开发中的水利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五”和“九五”期间,全省水利重点建设累计投资135亿元,10年间水利建设投资年均递增34%。加强了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治理以及长江大堤加固、城市防洪堤、湖区平垸行洪等工程建设力度,新增了7亿立方米的水库容量,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洞庭湖治理一期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从1993年起工程增加了概算,工程建设进度加快,至1995年12月胜利竣工;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于1996年全面启动,工程总投资为46.58亿元。在对洞庭湖进行重点治理的同时,全省各地加强了其他水利设施建设,对江、河、湖、库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快了湘、资、沅、澧治理的步伐。1994年冬季到1996年,全省掀起了多年来未见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0亿元,投入劳动工日32亿个,完成土石方24亿立方米。

 

  “修路”,主要是修好几条高等级公路,争取石长铁路早日通车,加快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建设。1994年底,湖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1996年12月,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建成。1998年,省里及时调整了“九五”公路建设规划,将原来确定的重点项目由22个增加到30个。与此同时,全省铁路进一步提质扩能,重点建设全面展开:1993年怀化----娄底电气化工程及株洲----娄底复线建设、浙赣线株洲----醴陵段复线工程相继开工建设;1994年石长铁路全线开工;1995年浙赣复线湖南段建成通车。京广铁路湖南段电气化升级改造工程也于1998年6月开工建设,这不仅优化改善了湖南铁路干线的运输环境和技术标准,而且为全路第四次提速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办电”,主要是建好已经开工和立项的电厂电站,配套建设好电网。1992年以后,全省加强了主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电源建设实现了向大机组、大电厂转变,水力发电向大容量快速发展,火力发电向高参数、大机组迈进;电网建设实现了向高电压、大电网的飞跃,在发展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电网的基础上,推进了500千伏超高压电网的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全省拓宽了电力建设投资渠道,大中型电力建设累计投资473亿元,投资额年均递增17%。这10年电力投资是1950-1990年全部电力投资的4倍多,使发电装机容量迅速达到10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54亿千瓦时,特别是1996年新增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是历史上新增装机最多的年份。

 

  “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拓宽三条通道,加速西线开发”到“一线一点”战略

 

  所谓放开“南北两口”,就是要求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和沿江开放口岸岳阳市更加开放,主动迎接广东和浦东的经济辐射。省委、省政府提出,湘南的郴州、衡阳、零陵(永州)三地市要按照大市场、大产业的开放开发思路,彻底敞开大门,在思想观念上、政策措施上都要和沿海接轨,进入华南经济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岳阳建设成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对岳阳放宽5个方面的政策,批准该市18条优惠政策,并帮助岳阳确立“凭借两线(长江、京广铁路),呼应两东(上海浦东、广东),面向世界,服务三湘”的开放兴市战略。要求岳阳发挥通江达海的口岸优势,充分发挥临靠长江的有利条件,加快开放开发,加强与华东经济技术协作,扩大省际间的交流,努力建成长江经济带中充满活力的新兴开放城市。

 

  建设“五区一廊”,是实施全省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省委于1992年3月,提出在沿京广线和107国道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5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一条从岳阳到衡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并要求“五区一廊”特别是岳阳、长沙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切实改善软硬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尽快建成开放开发和市场经济的示范区,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拓宽“三条通道”,就是指拓宽沿京广线、京珠高速公路、航空港经广东、深圳、香港出海的南通道,利用湘江千吨级航道、长江黄金水道、湘赣线、上瑞国道主干线经上海出海的东通道,通过枝柳、湘桂、湘黔、洛湛线经湛江、北海出海的西通道。这三条通道的拓宽,为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实现贸易多元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加速西线开发”,最初指的是加快以办好怀化试验区为重点的西线山区开放开发。后来,“西线开发”扩大为加快沿枝柳线从石门到通道的整个湘西地区的开发建设。1995年3月,为了落实省委关于“加速西线开发”的决策,省政府向全省印发了《湖南省加速西线开发1995年至2010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西线地区包括怀化地区、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邵阳市所辖范围和常德市的石门县;西线地区大体上国土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而经济总量不到全省的五分之一。根据西线地区经济基础差和要求加快发展的实际,省里规划提出今后16年西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2010年达到2600亿元。西线开发要突出抓好农业、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事业三个重点。

 

  1995年,湖南省委总结了“放开南北两口,拓宽三条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快西线开发”开放开发战略的经验,并根据新的形势,制定了“一点一线”战略。“一点一线”优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以长沙、湘潭、株洲为核心、以京广沿线6市为主轴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把沿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沿线地区作为全省优先发展的区域带,把省会长沙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沿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地区区位、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和交通条件等都具有相对优势,把这一区域带继续作为全省的发展重点,使之在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率先突破,真正成为湖南一条高效益商贸走廊、高科技工业走廊、外向型经济走廊。经过多年的努力,“一点一线”地区现在已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带。

 

  “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多年来一直是省委抓的一项主要工作,在1995年10月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茂林强调:“第七届省委任期内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法制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抓国有企业改革,一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培育企业集团。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1994年3月7日,湖南省委发出《贯彻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抓两头,促中间”。基础好的大中型企业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差的企业和一般中小型企业可分别实行租赁、转让、出售、破产;其他的企业要全面落实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1994年初,湖南省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到1998年,107家试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并开始按新机制运作。在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抓紧实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方针,确立了“调高、调优、调大”和扶优扶强的发展思路,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增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本着自愿原则联合兼并,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促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提高。1994年以后,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从思想上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股份制改造、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产权整体转让等形式,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并制定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实行中小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湖南实现了企业机制的转换,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权多元化的格局。

 

  在以王茂林为书记的省委领导下,“八五”、“九五”期间,湖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社会稳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工业保持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人继续增长,财税、金融、粮食、投资、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九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提前4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本栏目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本刊共同策划)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