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辉煌成就

作者:张世平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9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 04时48分30秒 编辑:redcloud

  

 

  (一)

 

  60年只是宇宙时空的一瞬,中华大地却是天翻地覆一甲子。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湖南和平解放,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湖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辉煌。

 

  对于中国经济跨越式的辉煌成就,西方经济专家曾不止一次这样评价:中国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二)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60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但就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中华民族却经历了最激动人心和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三湘大地谱写了一曲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动人乐章。中国的力量当惊世界殊,湖南的巨变令世人瞩目。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足可让我们振奋。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本恢复的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2008年300670亿元,实际超过77倍;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跻身万亿元俱乐部,达11156.64亿元,是1952年的58.8倍,居全国第11位。1952年到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如果以1978年为基期,按可比价计算,湖南先后于1987年、1995年和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翻两番和翻三番的战略目标。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07.40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33.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16.16亿元,实际分别是1952年的7.0倍、533.5倍、106.5倍,年均分别增长3.5%、11.9%和8.7%。

 

  经济结构的日益优化,足可让我们自信。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呈现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252.2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6.0%;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65.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0%。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49年的71.7∶7.4∶20.9、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8年的18.0∶44.2∶37.8。区域经济结构得到较大调整,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长株潭”经济区、实施“五区一廊”(后为“一点一线”)重点发展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又提出以长株潭为中心,加快建设“3+5”城市群,同时提出发展大湘南、大湘西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重点优势地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2008年长株潭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13.2个百分点;特别是省会长沙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11.5%提高到2008年的26.9%。

 

  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足可让我们欣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税费改革、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历史性变革推动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良种良法逐渐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信息作用明显,农业生产已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逐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从2005年起,湖南全部免除农业税,不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自此走进历史,而且农民种粮国家还给补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4.5亿元,是1952年的8.6倍,年均增长3.9%;粮食总产量280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49年的4.4倍。

 

  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足可让我们自豪。长期以来,湖南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特别是解放初期,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微不足道。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扩大。195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仅为2.94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0.6%。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280.16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8.4%。工业产品产量连年翻番,主要产品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发电量829.56亿千瓦时,原煤产量5119.49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4365.1倍和63.8倍;钢产量1293.01万吨,水泥产量6043.88万吨,分别比1958年增长455.9倍和387.2倍;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汽车产量已达14.50万辆。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0种主要产品中,湖南有2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十位。如,锌产量居全国第1位,铅、中成药居第2位,卷烟、罐头、合成橡胶居第3位。工业产品产量提高的同时,品质也得到普遍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截至2008年底,全省有29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7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拥有量居中部地区第1位。一批重点产业得到调整振兴。卷烟、建材、煤炭、电力、有色、食品、钢铁、化学等8个传统行业通过改造提质,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造纸建材、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5%。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明显提高,足可让我们骄傲。路通百通。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经济发展尝尽了路不通的苦。1949年,湖南境内仅有京广、湘桂、浙赣三条铁路经过,营业里程95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142公里,省内河流虽多,但航道淤积严重,营运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经济发展大动脉问题,国家和湖南先后投资兴建了京广复线、湘黔、枝柳、洛湛铁路湖南段和娄邵、韶山、醴茶铁路支线、石长铁路和益灰、郴嘉地方铁路等。2008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795公里,是1949年的2.9倍。公路方面,在对原有道路改造的同时,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到强。京珠、上瑞、二广湖南段,长潭西线、长张等陆续通车,2008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1公里,全省14个市州中心城市全部实现高速相连,省会长沙4小时内可通达湘西、湘南。与此同时,湖南的航空、水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全省先后改建了衡阳、常德、怀化等军用机场为民用机场,新建了黄花、常德、张家界、永州四个民用机场,水运重点整治了主航道、新建了岳阳城陵矶码头。除了交通方面重大项目外,国家还在湖南布局了一大批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石门、湘潭、益阳三大火电厂,柘溪、五强溪等大型水电站,桃花江核电项目也已获准开展前期工程,湖南能源从过去单一的生产石煤,到火电、水电、核电综合开发,正向建设能源大省的目标前行。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50年的1.03亿元增加到5649.69亿元,居全国第12位,年均增长1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1950年的0.18亿元增加到4995.61亿元,年均增长19.3%。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足可让我们震撼。作为内陆省份,湖南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与国外的贸易少之又少。1951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仅0.095亿美元,1978年以前一直在1.6亿美元以下徘徊。改革开放后,湖南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大踏步地发展外贸,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全方位地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外贸体制进一步健全,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在“开放带动战略”实施后,湖南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有重大突破。据海关统计,湖南200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由1952年的3321万美元增加到125.66亿美元,年均增长13.4%。现在,湖南已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建立直接经贸往来,美国、日本、韩国、港澳、印度、东盟等已成为湖南主要出口基地。招商引资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7年的235万美元增加到40.05亿美元,年均增长42.5%。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3家在湘落户。

 

  社会民生的显著改善,足可让我们舒心。新中国成立前,多数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由整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2.5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比1978年增长6.1倍和5.1倍,年均分别增长6.2%和5.6%。如今吃的营养:由过去吃不饱到仅能温饱到现在强调营养健康。穿的更新:新颖时尚、多姿多彩,突出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用的升级: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话、DVD、手机、电脑等各种家电产品越来越多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贵重和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行的变迁:城乡居民现在一出家门就能方便地坐上出租车和客车,摩托车的普及率非常高,不少先富起来的城乡居民已开始享用小轿车了。住的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在追求住房宽敞的基础上,日益要求住房高档化、舒适化。社会保障得到全面加强。2008年,全省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90.1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681.9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19万人。全省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9万人,救助城乡医疗困难群众142万人次。

 

  中国的奇迹,三湘的巨变,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竭的创造力。

 

  (三)

 

  60年来奇迹和力量铸就的发展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方夜谭,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挫折、失误的曲折探索中形成的,是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成熟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坚持立足省情科学发展,是实现湖南富民强省的根本。

 

  必须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湖南是中部内陆省份,解放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百业待兴。新中国成立不久,又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破坏,生产力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人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必须立足省情,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化三基”,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省情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本出发点。过去搞“大跃进”就是忽视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相当落后、还不具备大跨越的经济基础的省情。改革开放30年为我们积累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省委提出的“一化三基”发展战略,是一条符合湖南发展实际,能够推动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必须坚持抓住用好战略机遇,以中部崛起、“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和扩大内需为契机,实现湖南经济“弯道超车”。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可以通过抓住若干次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湖南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促进了湘西湘南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强了与美国、日本、欧盟和东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促进了湖南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机遇,加快了长株潭等优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节能减排和落后产能淘汰。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湖南。6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扩大就业、建立经常性的工资增长机制、发放生活补贴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业投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各项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实践证明,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才能使全省上下紧紧拧成一股绳,为实现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提供无穷动力。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中国已整装待发,湖南已扬帆起航,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作者系湖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