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作者:刘勤翰 柳思雨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06日 03时48分22秒 编辑:redcloud

 

  湖湘文化之光——

  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

  

 

 

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扁豆双禽瓶

 

  说起醴陵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醴陵瓷业真正的崛起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当时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

 

  技艺精妙:东方陶瓷艺术惊艳世界

  一捧瓷土,几色颜料通过烈焰的试炼,摇身一变成为晶莹通透、色彩斑斓的釉下五彩瓷,这一神奇的变化离不开醴陵独特的瓷土资源,但要烧制出光彩夺目的瓷器更重要的是靠制瓷匠人的一颗匠心和一双巧手。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制作到产品烧成要经过近100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艳而不俗,淡而有神,可根据创作需要表现各种效果,淡妆浓抹,无不相宜。在图案绘制上,采用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核心“绝技”——双勾分水。所谓“双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而是用墨线勾勒花叶轮廓,起到阻水、便于分水上色的作用,烧后墨色的轮廓线消失,使色彩平滑无痕,浓淡过渡自然,图案水灵通透,清新雅丽。烧制工艺为“三烧制”法,即第一次用800℃—900℃的温度将泥坯烧成素坯;然后用陶瓷颜料在素坯上作画,画毕后上釉(故称釉下),尔后入窑用1380℃—1400℃高温进行第二次烧制;出窑后对其进行校型、洁面,最后施盖石灰釉入高温窑烧成。由于石灰釉的流动性能好,透明度高,经过高温烧制后,釉面光润莹彻,画面融于釉下,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着典雅。

  因其得天独厚的制瓷原料和别致精巧的制作技法,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由美国主办、30个国家参加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旧金山举行。博览会展期长达9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超过1900万人,其规模为以前各国博览会所未有。中国政府筹集了一千五百吨的各类展品参加此次赛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参加的世博会。醴陵釉下五彩瓷在连续三次参加国内外赛会获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烧制出一批釉下五彩瓷精品参展,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现珍藏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陈列馆)便在其中。在展会上,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

  

 

 

毛主席用瓷 全套四季花碗

 

  身世坎坷:近代醴陵瓷业几度兴衰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闪耀,离不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熊希龄。1896年,熊希龄在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很快转入要求改革政治的阵营,积极投身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熊希龄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1904年初,熊希龄赴日考察,看到日本瓷业虽习于中国,但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为感叹。1905年5月,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当年的《大公报》载《省城窑业调查记》一文提到:“(醴陵)沩山的瓷土原料极其丰富,遂聘了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就地考察,安田用化学分析成分,才知道可以拿作顶好的瓷器。”熊希龄将考察了解情况与日本瓷业比较,呈交了《为湘省创兴实业推广实业学堂办法上端方书》,得到时任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支持,札饬省厘金局拨给18000两白银做实业学堂开办经费。

  熊希龄以“立学堂而育人才,设公司而成实业”的理念,开始了改良醴陵瓷业的历程。1905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熊希龄亲任学堂监督(即校长)。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熊希龄提出“延请外国技师”的主张,从日本聘请一流技师任教员,并从各国引入先进设备,购买新式瓷器样品供学员观摩学习。为加快人才培养,学堂分速成、永久两科。速成科主要任务是对在职熟练技工进行半年短期培训,旨在提升技艺;永久科属正规教育性质,学制四年,学员分别被授以选料、制釉、装窑、烧窑、辘轳、模型、成型、彩绘等较系统的知识。后来成长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巨擘的吴寿祺先生便就读于此。1906年,熊希龄创建湖南瓷业公司,自任总经理。此后醴陵公私窑场并起,据1942年《醴陵瓷业调查》记载:“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1908年,醴陵瓷窑突破了釉下单彩、两彩、三彩等传统技艺的局限,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短短数年间,醴陵瓷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连年战争使醴陵瓷业遭遇毁灭性打击,湖南瓷业公司倒闭,釉下五彩技术濒临失传。1955年,湖南陶瓷研究所为挽救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派人四处寻找老一辈优秀技师,最终在偏僻山村寻访到了吴寿祺先生。当年瓷业学堂的学生郎此时已年近古稀,归隐务农近20年,对重操本行多有顾虑,但凭借着“釉下五彩技艺不能失传”的信念,吴寿祺老人最终答应“出山”。次年,湖南陶瓷研究所先后招收18名学员。当时的学员黄瑞岐回忆道:“我们18个人被分配给3个老师带。有人攻山水,有人习青花,我学的是彩塑,不归吴老带,但我们也常向他请教。他授艺毫无保留,从不分门派。”吴寿祺还在晚上主持业余美术培训班,亲自授课。那时候,吴寿祺总是头天就把画稿准备好。上课时,他在黑板上画样稿,让学生知道从何处下笔、线条如何勾画。“有时候,大家没看懂,他就耐心讲。有时候没看清,他就干脆用粉笔再画一次……我常找他看习作。他总是先鼓励,然后再谈哪些方面如何改进。”在黄瑞岐印象里,老师话不多,但很和气,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

  吴寿祺将所学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先后培训学员300余名,其中不少学员后来相继成为醴陵瓷业的中坚。在吴老参与研究、试验下,濒临灭绝的釉下五彩瓷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在色料品种、装饰手法、题材内容以及制作规模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

  

 

 

双勾分水技法

 

  从“国瓷”到“非遗”:红色官窑之火生生不息

  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毛主席从事革命活动时先后四次到醴陵考察农民运动,“见物见人”,喜爱家乡瓷器在情理之中。主席曾回忆:“当地老百姓蛮好客,用九个漂亮的小瓷碟装了很多点心招待我,我还记忆犹新哩!”

  1956年5月,毛主席在听取中南区各省汇报,当谈到瓷业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湖南有个醴陵,不也产瓷器嘛。”时任湖南省公私合营领导小组副组长、工业厅副厅长的杨第甫,向毛主席汇报了醴陵工业现状和瓷业公私合营后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要求成立地方国营性质的瓷业公司,统一管理瓷业之事,毛主席当即表示“这好嘛,可以试办。”并详细询问了醴陵瓷业的情况,连瓷器的烧成温度都问到了。湖南有关方面开始关注醴陵瓷器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先后成立了湖南省工业厅瓷器工业公司、艺术(群力)、星火、永胜、力生等几大瓷厂。

  毛主席喜爱醴陵瓷器、关爱醴陵瓷业发展,后半生使用的生活用瓷几乎都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不仅深受国家领导人喜爱,还时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他国。釉下五彩瓷因此愈加声名远播,有“国瓷”之美誉,醴陵窑也被称为“红色官窑”。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醴陵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手工技艺,醴陵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组织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传承基地和行业组织代表开展国内外交流和研修培训,以及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加强宣传推广,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各类媒体推出醴陵釉下五彩瓷相关报道和节目,促进知识普及和技艺交流;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重要阵地,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如今,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已有湖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株洲市级传承人4人,已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21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醴陵生产釉下五彩瓷的陶瓷企业有上百家。

  醴陵窑中的火焰跳跃了千年,从陶器到粗瓷,再到细腻莹润的釉下五彩瓷,一代代制瓷匠人传承至今的不仅是日益精巧的技艺,更是他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将继续向陶瓷艺术的高峰不断攀登。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