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刘少奇刻制的笔筒

作者:罗雄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 11时18分46秒 编辑:redcloud

 

  松鹤图南竹笔筒,为少年刘少奇于1916年寒假期间精心雕刻的,高15.1厘米,直径8厘米。笔筒外壁上雕刻的图案和内容为:一株挺拔的松树下,仙鹤傲然独立。松鹤旁刻有一首诗:“挺然百尺之,松绕有生志;舞是千年之,鹤德少尘心。”落款“卫黄作”。笔筒上的图画栩栩如生,字迹匀称遒劲。这件诗画合一的南竹笔筒雕刻工艺品,彰显了作者的文化涵养与人生志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品格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笔筒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经鉴定为一级文物。

  

 

 

 

  刘少奇谱名绍选,字渭璜,后改为卫黄。1915年夏初,阴云密布的中华大地掀起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风暴。紧邻古城长沙的宁乡县城也掀起了一场“外抗强权、内反国贼”的反袁斗争。刘少奇正在宁乡县立高等小学玉潭学校读书,地理老师梅冶成上课时,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张中国地图,慷慨激昂地讲述: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北部大片领土被沙皇俄国霸占;南部一座繁华的城市被英法帝国主义分割租借;东部一个美丽富饶的台湾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里……如今,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妄想独吞中国。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勾结日本侵略者,准备把祖国的领土出卖给日本。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急时刻!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拯救国家民族的时候到了!

 

  梅冶成的讲话,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刘少奇在课堂奋笔疾书:“同学们,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大家行动起来,打倒卖国贼!誓死保卫祖国,誓死不当亡国奴!”

 

  昔日平静的玉潭学校开始沸腾了。

 

  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中国外交途径救国失败的消息传到宁乡县玉潭学校,刘少奇当即刺破手指,蘸着鲜血、含着热泪、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誓雪国耻,保卫中华”的血书。在梅冶成等进步老师的支持下,刘少奇带领玉潭学校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在县城各处张贴“取消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等标语,散发传单,同时与县城各校及云山学校联络,迅速发动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游行示威活动。宁乡县城的北门有城隍庙,南门有天后宫,西门有武王殿,东门有龙王庙,这些庙堂都设有戏台,是讲演的好地方。刘少奇率领学生宣讲团队在四个城门的戏台上发表演讲。他大声疾呼:同胞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种。我们中国素有东方大国美称,但自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屡遭列强欺凌,他们破坏我们的家园,还要我们赔款割地!世界上能容许这样不公平的事吗?……昏聩无能的政府甘心卖国,接受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充当儿皇帝。我们能够容许吗?同胞们,行动起来,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奋斗!

 

  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刘少奇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发誓要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贡献自己的一生。经过反日游行示威和宣传演讲锻炼,他静静地沉思了好几天。为了表达自己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志向,果断地将自己的名字“渭璜”改名“卫黄”。从玉潭学校到湖南陆军讲武堂,他一直使用“卫黄”二字。他在自己的课本、书籍、笔记本的封面上,都重新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刘卫黄”三个字。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雕刻了一枚“刘卫黄”印章,把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凝聚在这不平常的一刀一笔之中。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的刘少奇读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和《了凡纲鉴》等古籍书封面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他亲笔书写的“刘卫黄”名字。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旋涡中,国家支离破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怎样才能拯救灾难深重、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和人民呢?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呢?这是少年刘少奇苦苦思考的大问题。救国救民就必须掌握丰富学识和过硬本领的思想理念,使刘少奇朝着读书救国之路奋力前行。

 

  1916年夏季,刘少奇从玉潭学校毕业后回到炭子冲老家呆了10多天,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又背上行李来到宁乡县城,邀约同学贺执圭、任克俊等一道去长沙求学。经过玉潭学校三年的学习和锻炼,刘少奇如同一只羽翼丰满的雄鹰,迫不急待地搏击长空。6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刘少奇和贺执圭、任克俊三人背起书包,冒着酷暑,从宁乡县城前往古城长沙。一路上,三人用讲故事和谈理想的方法消除疲劳,经过一夜奔走,第二天早晨终于到达长沙湘江西岸溁湾镇。

 

  古老的长沙城里,街头巷尾人如潮涌,商贾云集,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打倒帝制余孽”“建立民主共和”一类的标语和传单不时映入眼帘,滚滚奔流的湘江帆影移动,好一派百舸争流的诗画景象。他们三人乘船渡过湘江,从小西门码头径直来到城北局关祠宁乡寄宿舍住了下来。初到长沙,这些乡里伢子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什么都新鲜。他们三人结伴而行从教育会坪到南门口,沿街寻找自己所希望报考的学校。当时的学校招生不是统考,而是自行招生考试。长沙的各个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都在招生,他们先后报考了广益中学和长郡中学。很快从学校招生公布榜上看到消息,他们都被两个学校同时录取。

 

  长沙还有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叫驻省宁乡中学,设在局关祠宁乡寄宿舍旁边的望麓园,以培养宁乡籍学生为主,教员大多数是宁乡人。校长黄锡类原来是玉潭学校校长,得知刘少奇、贺执圭、任克俊三个玉潭学校高材生来到长沙求学,便求贤若渴地亲自去他们的住地看望,动员他们就读驻省宁乡中学。黄锡类向他们解释说:宁乡中学的声誉和校舍条件虽然比不上广益和长郡,但是教学质量并不比他们差,这里的师资力量相当强,读书氛围浓,学费比较低,目前尚有插班生名额,可以直接插入二年级就读,以缩短学期。黄锡类是宁乡人熟悉和尊敬的师长,一番真心话打动了他们,于是改变了原来就读广益、长郡中学的打算,改报驻省宁乡中学,通过严格的插班入学考试被录取,编入二年二期第五班学习。

 

  考入驻省宁乡中学后,刘少奇便全身心投入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并积极参加驱逐湖南反动军阀汤芗铭的斗争。驱汤爱国运动结束后进入平静的读书生活,刘少奇在学习上铆足一股子韧劲,不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遇到搞不懂的难题,不把它弄懂弄清绝不放手。经过半年刻苦学习,刘少奇参加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同学们感叹道:“‘刘九书柜’真是名不虚传呀!”刘少奇在驻省宁乡中学学习期间,除了重视学习自然科学,同时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科学,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危亡挂在心头。

 

  当年寒假,刘少奇回到家乡炭子冲,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利用读书习字的间隙,用小钢刀精心雕刻了这个南竹笔筒,希望自己像松树那样坚韧不拔,像白鹤那样志向高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不止。

 

  每当青少年朋友们来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参观时,驻足在展品前睹物思人,聆听讲解员讲述少年刘少奇立志保卫炎黄、振兴中华的故事,无不为之感动和震撼。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