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周令钊:开国大典前夫妇携手绘制毛泽东画像

作者:谈欣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4日 04时50分31秒 编辑:redcloud

  

 

  

 

  

 

  您一定还记得开国大典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吧: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那么,您还记得当时天安门城楼上挂的毛主席画像是什么样子吗?您知道这幅画像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周令钊。

 

  周令钊,1919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受当图画教员的母亲影响,他从小就爱好美术。因军阀战乱,周令钊后来随家人迁居长沙。大革命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美术老师汪仲琼先生画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肖像,这让周令钊很受启发。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到20岁的周令钊就参加了湖南省抗敌画会、广州八一三歌咏队的救亡工作。后来他又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和新中国剧社,从事舞台美术设计,画抗日宣传画,在广西、云南一带宣传抗战。

 

  10多年革命风雨的磨炼使周令钊厚积薄发。1948年春,他在演剧四队冯法祀先生的推荐下,应徐悲鸿先生聘请,到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培养了一批批学有专长的美术人才。

 

  早在迎接北平解放时,他就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带领学生们画宣传画、写标语,布置会场。他才思敏捷,成了美院有名的“快手”----构思快、动手快、画得好。

 

  1949年4月初,国共和谈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事前,周令钊接受了上级交给的布置会场的任务。经过现场考察,他利用会场里的八根柱子,分别写上和谈的八项条件,并各挂一个用木板制作的象征和平的鸽子。他特别选择了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作为蓝本,画了第一张毛泽东像,悬挂在主席台上方。这张画像约一个门面大,背景为红色,画中毛泽东头戴八角帽,领子略敞开,面带微笑。这独具匠心的布置,把会场的气氛营造得平和而热烈,受到与会领导的称赞,说他设计布置得很好,尤其是毛泽东画像画得好。

 

  有了这次上佳“表现”,接着而来的为开国大典画毛泽东像的光荣任务便“非他莫属”了。

 

  接到任务后,30岁的周令钊便带着助手、他的学生、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在城楼的大殿外搭起了脚手架,开始了工作。考虑到毛泽东的性格、风度和诗人气质,而且又是刚刚解放,领袖脸上应当充满了胜利者的微笑……于是,周令钊依旧选取北平和谈时用过的那张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完成这件非同一般的作品。要把小照片画成巨幅画像,必须一次次放格、打素描。尺寸不够时,他便和陈若菊专门做了一个粉线袋,两人一边拿一头,像木匠那样弹线、打格子。每天天刚亮,周令钊和陈若菊便带着干粮登上天安门城楼开始作画,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天黑看不见时才停笔。晚上躺下后还在“打腹稿”。周令钊主要是画眼睛、鼻子等关键部位,而陈若菊则手提小油桶,往灰色军装上大块大块地涂抹油彩。就这样连续两个星期,他俩每天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爬下,仔细和照片对照检查,改了又改,一丝不苟。

 

  9月30日,一幅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像终于画成了。

 

  时任北平市长的聂荣臻特地来看,他对画像上毛泽东的神态和表情比较满意,但指出开国大典是个庄重的时刻,领子还是扣起来为好。周令钊立即动手进行修改。改好后已是深夜,回去刚躺下,又被人叫起,说上级领导研究后决定将毛主席像下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小字去掉,于是,他又火速赶到天安门。此时,画像已经挂上了城楼,聚光灯也打开了,下面还留着架子等着周令钊来修改。他赶紧一手拎着颜料桶,一手拿着画笔爬上去,把那5个小字抹去,然后补上与衣服同色的颜料。由于画太大,梯子又小,他只能一点一点地涂抹,上上下下如此反复很多次,直至看上去“天衣无缝”为止。

 

  10月1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央领导登上了天安门,他就站立在画像的正上方。参加开国大典的周令钊和陈若菊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他们亲眼看见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看到出自自己之手的毛主席画像挂在天安门城墙上时,心中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