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1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进富民强省新跨越

作者:张春贤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03时35分16秒 编辑:redcloud

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春天

 

  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硬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文化强省建设活力

 

阅读1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进富民强省新跨越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张春贤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湖南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改革发展卓有成效。我们要深入分析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文化强省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3年来,通过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围绕大局,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唱响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突出表现在:凝聚了发展共识,全省上下对“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识空前统一,力量空前凝聚,合力空前增强;促进了观念更新,干部群众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理念、新型城市化理念和现代农业理念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创新创业意识、诚信责任意识、法制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等明显增强;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改革发展劲头越来越足,全省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奋力争先、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突破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全省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开,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加大,新闻出版领域“管办分离”、“制播分离”、“采编与经营分离”等多项改革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全省有2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346家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了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省广电在继第一、二轮成功改革之后,第三轮改革正在进行实质性启动。省出版集团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做大了市场主体,中南传媒集团有望近期上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探索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形成了有利于党报发展的新的竞争力。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完善。面向城乡基层、贴近实际生活、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2008年全省财政文体传媒事业费支出25.35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全省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5%,建成乡镇文化站730个、农家书屋4100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惠及全省80%以上县的每个行政村,全省131个县以上专业剧团已全部免费配送流动舞台车,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等重点文化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加大,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推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持续高速增长,连续4年进入全国文化企业50强。新兴业态如拓维信息、快乐购等成长迅速,网络媒体、移动电视和手机报等来势喜人。文化“走出去”渐成气候。湖南广电成功开拓北美、澳洲和东南亚市场,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今年5月顺利开播;湖南出版集团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等建立了版权贸易合作,今年输出版权105项,列地方出版集团第一;省杂技团大力开拓境外演出市场;动漫蓝猫、山猫系列产品走进了36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为584.3亿元,2008年达到1090亿元,3年翻了将近一番,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湖南第六大千亿元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成为全国5个上5%的省市之一。今年1-9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全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多项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和领军人才。最令人鼓舞的是,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以及湖南电视现象、湖南歌厅文化、酒吧文化现象等;打造了一批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特征,既反映社会本质、又符合审美要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文化著名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既受群众欢迎,又具市场价值的行业品牌、栏目品牌;生产了一批诸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袁隆平》、戏剧《老表轶事》等精品力作;造就了一批掌握深厚专业知识、具备领导艺术和经营管理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文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人才。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的湖南文化现象,增添了湖南的独特魅力,扩大了湖南的对外影响,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湖南一个重要的长远竞争力。

 

  这些年来,湖南文化强省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对文化建设认识早、抓得早。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并将其与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一起列为全省的三大战略目标,这在当时全国17个省市党委换届中,是第一个提出来的。现在越看越清楚,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准确把握了国内外发展大势,把握了湖南省情,特别是湖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正是由于在认识和行动上早了半拍,从而赢得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先机。

 

  坚持把文化强省放在富民强省大局中来推进。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力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文化建设坚持紧贴这个中心,服务这个大局,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下推进,围绕富民强省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促进认识统一、民心凝聚,充分发挥了对大局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使全省各方面都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好形势。这种好形势,不是单项好,而是全面好、综合好。很多同志说,过去中央每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湖南基本上是“下行快于全国”、“上行慢于全国”,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都好于全国。不少干部群众反映,现在湖南不仅是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人心最顺最齐的时期之一、风气最好最正的时期之一,也是在国内外的影响最好最大的时期之一。这充分说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包括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付出了艰辛努力,更说明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硬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说明只有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注重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蕴含在先进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渗透、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人们能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体验到,从而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比如,在抗冰救灾中,引导人们发扬湖湘文化中所特有的“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精神,不仅战胜了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而且形成了“科学应对、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抗冰精神。在抓金融体系建设中,引入诚信文化理念,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2005年湖南曾被列为金融高风险区,很多企业被列入银行“黑名单”,金融企业大面积亏损,当年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18.2%,盈利仅21亿元;现在全省金融业信用等级大为提高,盈利能力普遍增强,2008年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9.85%,盈利达151.14亿元。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中,大力弘扬廉洁文化,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努力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来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根据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文化建设既是精神形态建设、又是物质形态建设这一特点,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高雅文化,一手抓大众文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加大投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大胆推进转企改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同时,正确处理坚持主旋律和大众化的关系,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积极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民俗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坚持大力弘扬和创新湖湘文化。加强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发掘,积极传承发扬其精华,又注重扬弃改造其消极落后的方面。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使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大业。

 

  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办实事办好事中逐步提高公民素质,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和文化强民,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这些经验,是全省上下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弥足珍贵,务必在实施文化强省的进程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导向和推动重任。大家知道,西方国家的经济起飞,与文艺复兴有很大关系。始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就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之光,照亮文学、绘画、艺术、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各领域的创新征程。通过人文创新、文化繁荣等突破了人们的精神禁锢、培养了市民阶层、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康乾盛世时期,经济总量曾经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后来国力逐渐衰败,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就是闭关锁国,拒绝外来先进文化和科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我国三次历史性转变,都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综观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态势日益明显。随着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经济当中的文化因素在不断增长,文化当中的经济因素也在日益增强,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二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是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新飞跃。三是文化软实力影响日益强大。文化与经济、科技的相互交融、共生发展,产生极大的聚变效应,使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迅速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四是从历史发展看,文化还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的特点。由于文化发展主要靠智力、创意和科技来推动,在经济困难时期文化还具有抚慰心灵、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特殊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能蓬勃发展,如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好莱坞”、“百老汇”的崛起,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普遍下滑情况下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都说明经济困难时期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一定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大趋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湖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湖南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文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建设文化强省,既是富民强省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这一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在富民强省中,富民,既包括物质上、经济上的富,也包括精神上、文化上的富;强省,既包括经济上的强,也包括文化上的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强省是核心,文化强省是先导,教育强省是基础。我们务必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湖南正处于历史性的高速增长时期。改革开放30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9.4%,近4年每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今年增幅预计将达13%以上。特别是随着“一化三基”战略的强力推进,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破解,积蓄的发展能量开始释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完全可以进一步加快。但这种加快,绝不可能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越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实践证明: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上。特别是表现在对人的素质的提升上,这是最关键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来提升,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思想文化是更内在、更持久、更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文化强省的步伐。只有加快文化强省步伐,才能实现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才能使文化这一优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凝聚全省各方面的力量,提升综合竞争力。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新期待和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迫切需要。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湖南的人均GDP已经接近3000美元,进入了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这既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加快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新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不仅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危。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渴求,利用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趋势,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极力推行意识形态新战略,兜售其价值观,力度不断加大,手段不断翻新,与我们党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企图达到对我“柔性颠覆”的目的。我们务必从政治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进一步抓好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这些年来,我对文化强省的问题一直在思考。到湖南工作后,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走访考察基层,与广大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接触交谈,我深深感到,湖南确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中部大省。尤其是全省上下表现出期盼政通人和、加快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直在感动我,激励我。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顺应全省人民的心愿,凝聚力量,形成共识,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重大部署与湖南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现在看来,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是十分及时的,也是完全符合省情的,现在已成为凝聚全省人心的纽带和指导工作的导向。与此同时,又使我意识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时代内涵,这就为文化建设确立了重要地位。3年来,我们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途中,经历了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多种挑战和考验,对文化在升华思想、激扬精神、醇化道德、陶冶情操方面的特殊功能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心。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南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传播体系,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雄厚、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为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按照这一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加强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努力做好理论普及,力求把深奥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将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明白,使之由抽象到具体,由抽象到形象,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诚信、法制、责任等理念,广泛宣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省进一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70%左右,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左右,创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切实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是推进学习型湖南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模范。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共享共建的原则,努力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精心规划和建设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湖南文化形象的标志性的基础文化设施,尽快完成国家级的湖南博物馆、省图书馆的改扩建工程,抓紧建设省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等重点项目。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优先安排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县级图书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改造提升湘菜、湘绣、瓷器、烟花鞭炮等湖湘文化品牌,继续打造好红色文化品牌和旅游文化品牌。全面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支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围绕富民强省多出反映现实题材、讴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多出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精品力作和文艺名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扩大“五下乡”、“四进社区”、演艺惠民和高雅艺术鉴赏等活动的覆盖面,多提供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科学跨越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领军人才的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快做大做强。根据湖南的优势和基础,要重点抓好现代传媒业、新闻出版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五大产业。通过市场化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资源、新建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过百亿元的产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创新政策措施,使湖南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和外资的投资热点,使各类民营文化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和发展。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抓紧试验区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论证,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各市州也要视情规划建设一两个有特色、上规模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特色园区。努力把长株潭打造成全省以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把大湘西打造成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的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把湘南与湘中打造成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极。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全省整合并拓展增值业务,加快发展电视购物、数字出版、框架媒体和3G手机电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要整合省内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把这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产业、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高文化产业的外向度。力争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总产值达3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0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科学跨越、“弯道超车”的重要引擎。

 

  切实增强现代文化传播能力。文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容的创新,而且取决于传播的能力。传播的深度决定影响的广度。要按照主流媒体重在做大做强、新兴媒体重在建设管理、传播方式重在改造提升以及文化交流和文化物流重在科学引导的要求,建设覆盖广泛、反应迅速、调控有力的现代传播体系。各级党委和宣传文化部门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纳入执政能力建设之中,引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形成富民强省、科学跨越的舆论强势。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正气,鼓励先进,鞭鞑落后,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注意疏导公众情绪。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建设、运用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发挥新闻舆论和文化交流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党和政府声音覆盖到城乡基层,传播到普通百姓,形成有利于科学跨越、“弯道超车”的良好舆论氛围。

 

  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文化强省建设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气象新局面。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艰克难的阶段,迫切要求我们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根据中央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突破:一是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确保明年上半年完成所有出版、制片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确保明年底完成省直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广电系统要按照管办分开、局台分开的要求,加快完成改革任务并按照新的体制正式运行。出版集团要抓住部委、地方和高校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机遇,重组省内出版资源,并购国内优质出版发行资源,加快上市步伐。湖南日报要进一步深化发行体制改革,抓好华声在线转企改制试点和上市工作。省直文艺院团要在年内完成一家整体转企改制。潇湘电影集团要增强市场发展能力。二是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要科学界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抓紧制定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办法,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在确保政府承担公共服务主导责任的同时,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激发内部活力。坚持面向基层,推动各种文化设施的互通互联、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三是加快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加快文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四是着力以点带面。长沙、张家界、岳阳、常德是湖南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当前主要是完成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执法改革,为改革向面上推开积累有益经验。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全社会要营造“谁改革支持谁、早改革早受益”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在把握中央要求的前提下,要大力支持,积极探索,该变通的变通,该突破的突破,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快行政审批,促进改革步伐加快。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的创新,应该是全领域的创新,也是全过程的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文化发展中牢固树立又好又快理念、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统筹协调理念。要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两型”产业发展的创新。要紧密联系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为促进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学理支撑。二是创新内容。要在文化原创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一方面珍惜和发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做好《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富民强省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湖湘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内涵和精神内涵,赋予湖湘文化以新的时代特色。三是创新方法手段。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努力树立国际视野,增强时代意识,拓展市场眼光,进一步改进文化发展方法与手段。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文化生产经营与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与吸引力。要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样式,积极培养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具有竞争力的新兴文化业态,占领新的制高点,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切实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组织领导

 

  把文化强省建设摆上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要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最近,省委对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省长周强同志担任组长。各地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要适应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趋向,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日益凸显。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促进。我们要好好研究这种态势,研究我们的现状,搞清楚我们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薄弱环节在哪里,把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吸纳过来,对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借鉴,使我们的优势更优,发展更快。

 

  切实加大对文化强省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增加相应的投入。在投入问题上一定要算大账、算活账、算长远账。首先,各级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上要有一个大的增加,确保文化事业支出增幅不低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从去年起,省里设立每年一个亿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今年又新设立了每年一个亿的文化事业发展资金。这几笔资金都将随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各地各单位也要切实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其次,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拓宽投入渠道。比如: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力度;用好用活现有的扶持政策;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利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融资;开展文化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利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盘活存量资产等。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属创意产业,比其他产业对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要下更大的气力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培养选拔。通过继续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等措施,培养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要有重点地筛选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进行研修,到国内外高等学府进行深造,使之成为湖南文化建设的骨干。二是要积极开放引进。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适用的人才观念,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产业发展,又熟悉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三是要有效激励。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给予重奖,有关部门要迅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机遇,在文化人才政策上先行先试,实行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层的贡献与其利益挂钩,积极探索股权、期权激励等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和使用上多给予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文化强省建设与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宣传文化工作部门要发挥组织实施者的作用,协调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强省建设。发改、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出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搞好服务。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各展所长,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总之,要进一步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湖南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在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摄影 / 张目)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