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一本亦文亦画、寓学于闲的奇书

作者:梁衡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4日 12时11分47秒 编辑:redcloud

  

 

 

  前不久看了一本奇书《风雅宋》,说的是宋朝人的风雅之事。小的时候读历史书留下印象:宋朝是一个腐败懦弱的王朝。这主要是因为南宋偏安,又有岳飞抗金捐躯,陆游、辛弃疾爱国赋诗的故事。让人觉得宋朝实在窝囊。近年来,陆续有学者说宋朝其实还很祥和,澶渊之盟保证了130多年的安定,大宋并不吃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留下了许多文史方面的佳话。大的方面,让学者去研究吧,暂且不管。现在我要说的这本书是专门研究宋朝人生活细节的。按说这细节毕竟离我们很远,也可不去管它。让我大奇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

 

  一般研究历史可以到正史里找,去笔记杂谈里找,去民间小说、评话里找,还可以考古,去做田野调查。但这本书居然想到搜集宋代或者比宋代稍晚的各大馆藏绘画,到画中去考历史,研究宋人社会结构与生活细节。宋画话宋,自然真实可信,只不过是从来没有人拿着放大镜去认真研究发现它,或者根本没有想到。也算是出奇制胜。而且书的版式非常精美,经常是左文右图,上文下图,看图说事,娓娓道来,于不经意处淘个宝。引人穿越时空,看到了宋代的山水、集市、街道、宴会和文人雅集,家庭起居,踏青春游等。这样我们就不觉得是在看书,而是在看电影,看连环画,走古人走过的路,住古人住过的房。但又不要随便轻看了这些画,这都是来自于北京故宫、华盛顿、巴黎等地的世界级珍藏名画。

 

  一说到宋代的名画,大家首先想到《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里有很多人物故事,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但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以示博学。作者却能更深一步发现其中的生活细节,还直逼当时科技、生产力水平。比如画中最核心的一个镜头,一条大船要从桥下穿过,桅杆太高,只好把它放倒才能小心通过。这“放”中便有文章。作者进一步研究这个高高桅杆能怎么放倒呢?原来在宋代就发明了一种可使桅杆活动的机关。作者在另外一幅宋画里面找到了这个机关的细节,在桅杆的下部有一个类似轴承和摇把的小构件,可以操作桅杆的起落。如果碰到高的桥梁过不去,或者碰到大风,就可以把它平躺于甲板,让这个桅杆躺着先“睡”一会儿觉。古人真是幽默,这种活动桅杆就叫“睡桅”。我们过去看画,可有多少人看出了“睡桅”之妙?类似这样,作者研究出了许多宋人生活的细节,怎样喝茶,怎样玩香,怎样穿衣,怎样婚丧嫁娶。宋人的生活有许多地方与我们现在大相径庭,真的十分有趣。

 

  如果只是闲聊宋人旧事也就罢了。作者其实是寓闲于学,寓文于画。竟不知不觉做了许多学术性的研究,梳理历史,借古鉴今,还言之有理。比如离婚这一件古往今来没法回避的事情。他考证出了宋代的离婚书,文明谦让,温文尔雅。总把男女双方要离婚的原因归结到缘分已尽。责任在天,无关你我。无论男女从不指责对方的缺点,而衷心祝福各自分离之后,都能找到更理想的一半,幸福美满。“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但到明代的离婚书就怨气冲天,视如仇人,火药味儿很浓。“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拾棒”。他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退步。回想我们70年来的变迁,前几十年也是一旦离婚反目为仇,永不相见。这几年,婚虽离,仍做友。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从闲话入手的学术著作。近年来我研究人文森林,著《树梢上的中国》,是从古树上找历史。自诩为发现树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历史载体,没想到本书作者又发现古画也是另一种历史载体。异曲同工,喜为同道。如他乡故知,微斯人,吾谁与归。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