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我要像一株禾苗,努力把根扎进泥土”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周楠

作者:夏昕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4日 04时04分35秒 编辑:redcloud

 

  洪水拍岸,始终冲锋在最危险的一线;烈日炙烤,抢先深入到最干旱的灾区。在山沟蹲点,到田间采访;走村串户,调研暗访。一笔笔记下民情,一行行写出担当,一声声为这片广袤的土地鼓与呼……

 

  他就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周楠。

 

 

 

扎根乡土

 

  9年前,24岁的周楠从武汉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在外人眼里,记者可以与官、商、学等各行各业打交道,这个职业“洋气”“高大上”。但是,他却选择成为一名“土”记者,主动请缨跑“三农”。

 

  进村、入户、下田、翻山、蹚水……这些年来,周楠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一线采访,足迹遍布湖南广大农村,到过洞庭湖腹地、湘江两岸绝大部分乡镇,也探访过武陵山、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哪个县特色产业做得好、哪些种粮大户有前景、哪里产业发展集聚了风险、哪个县脱贫攻坚面临什么硬骨头……他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从最开始乘车在山路行进时转得头晕眼花,到在盘山疾驰的车上轻松用电脑写稿;从进村不知道找什么话聊,到坐在农民家里被认作当地基层干部;从搞不清一大堆农业专业术语,到跟许多“三农”专家和种粮大户成为朋友……大家说他变化太大了,周楠有些腼腆地笑了:“我要像一株禾苗,努力把根扎进泥土,汲取大地的力量,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2011年,作为全国第六大产棉区的洞庭湖平原出现“卖棉难”,百万棉农面临困境。正在常德参加一个会议报道的周楠,立即买了张中巴车票赶到澧县。从早到晚,他只带了一瓶水,挨个采访棉农、棉花贩子、小轧花厂、大加工企业、主管部门,终于把问题了解清楚。等到坐上返回长沙的大巴车,才想起自己一天没吃饭。报道引起了上级重视,收购政策随之做了调整,棉农喜笑颜开。

 

  在农业大县华容,一些群众称周楠是他们的“荣誉村民”。长期以来,周楠把这里作为调研基地。最近三年,有两年的腊月二十八他还在华容县“走基层”。“这个伢子不简单,对农村问题很了解,我很愿意跟他聊。”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87岁老支书陈克斌说。改革开放之初,陈克斌率领村民分田到户,让兔湖垸成为了湖南的“小岗村”,能得到他的认可不容易。

 

  周楠在“三农”领域保持高度敏锐性,写出了一批有着积极影响的深度报道。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在业内以田野调查闻名,周楠因采访与他相识后,他对周楠赞赏有加:“在如今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中,周楠能做一名沉下心钻研、扎下根调研、深耕农村的‘三农’记者,真不容易。”

 

 

冲在一线

 

  防汛、抗旱、救灾,这6个字,占据了周楠过去9年做的大部分主要报道。

 

  湖南水旱灾害多发,联系防汛抗旱意味着直面各种突发。“跑防汛这些年,一到下雨天,晚上就睡不好,中途要醒来几次,察雨情,看水情,打电话,时准备奔赴现场。”说起这些“苦”,周楠却没有半点抱怨,眼里满是激情。湖南省防汛抗旱办原调度处处长朱毅对周楠印象非常深刻:“他是我们防办不在编的重要成员,是我见过最能吃苦、最认真的记者。”

 

  关注水旱灾害,不能只限于写动态信息。周楠希望自己保持赛跑的状态,能发挥持续而有影响的作用。

 

  2013年7月中旬,湖南进入惯常的“伏旱天”。在分社总编室领导的指导下,周楠根据收集的信息,预感“苗头不对”,与同事马上出发,一头扎进“衡邵干旱走廊”。在邵阳县黄荆乡,他们见到了极为震撼的一幕:溪河断流,井水枯竭,老百姓喝沉淀的泥浆水;在田边挖个深坑,守一晚上等着有水渗出来,赶紧提去浇灌濒临干枯的水稻。

 

  39摄氏度高温下,周楠和同事中午顶着太阳翻越崎岖的山路,走向干涸的河床,走进干枯的稻田,记录干旱灾情。为了不中暑,他们几乎将霍香正气水当矿泉水喝。这种一线采到的情况弥足珍贵,很快引起了上级重视。时任湖南省防汛抗旱办主任白超海特意给周楠打电话,感谢他们的报道为全省抗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一支笔的力量,在与灾情赛跑中得以体现。周楠有了更足的干劲,他更坚定地冲向一线,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奔跑。

 

  2012年7月,洞庭湖城陵矶出现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最高水位,4万多名干部群众走上大堤,通宵达旦严防死守,防汛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报道最艰苦又鲜为人知的防汛抗洪情况,周楠凌晨1点多钟来到长江大堤、麻塘垸大堤等地采访,记录了令人感动的防汛一线抗洪故事。山区防汛形势严峻时,他和同事冲过仍在掉落山石的塌方区前去采访,几度与危险擦身而过。

 

  2016年,整个长江中下游发生大范围洪水,洞庭湖水位再创新高,为2000年后最高。在防洪压力最大的半个月中,周楠与同事从西洞庭到南洞庭,再转战东洞庭,哪里的汛情最严重,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凌晨2点多钟,他和同事冒险穿过水位不断上涨的堤垸,在洞庭湖区挨个采访电排站,只为呼吁加快改造老化的排灌机埠;为了尽快到达灾区,他和同事们不顾当地干部劝阻,执意穿过险情隐患较大的“两水夹一堤”;他们挨个登门采访经历了1998年抗洪的聂芳容等“老水利”们,反映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呼吁要重视“最后一道防线”……持续高强度的采访,周楠一度病倒,发起高烧,但他没有退缩,坚持在一线报道抗洪。

 

  2017年,湖南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形势最严峻时,周楠奉命值守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为将最新的汛情灾情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传递给后方报道指挥部、前方奋战的同事,他几乎不敢休息,连续8晚熬夜奋战,3晚通宵,8晚平均睡眠时间只有2个多小时。半夜里难得有点“空闲”,他又走到湘江大堤采访,写下《洪水来处,那最温暖的深夜食堂》,以独特视角记录下长沙市民自发抗洪的故事,被网友称为是“洪水中最温暖的报道”。

 

 

直面问题

 

  作为一名记者,周楠既弘扬正能量,也敢于直面问题,而且较真到底。

 

  洞庭湖是湖南人的“母亲湖”,关注和记录洞庭湖治理是湖南分社一代代记者的传承。2012年,在前辈同事的带领下,周楠开始持续关注洞庭湖。当年防汛期间,他深入湖区采访排灌设施大面积老化问题,一度摔倒在水渠中。腿上擦伤,但他却很开心,因为采写的稿件引起了上级高度重视。

 

  2015年,周楠参与洞庭湖水环境的调研,历时一个半月,与同事走遍了洞庭湖腹地各县。其间,为了记录下触目惊心的污染,他和同事下过臭气熏天的猪粪坑,也深入多家污染企业,斗智斗勇了解情况。随后推出的多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湖南省委常委会为此召开专题会议,他和同事获邀出席。

 

  关注洞庭湖治理成为他后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蹲点洞庭湖。《满镇难见白衣衫》《井水成蓝黑墨水》《新侵湖运动》《问诊五大淡水湖》等报道都产生了很大反响。2017年,他再次获邀参加湖南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的洞庭湖治理专题会。

 

  “做问题报道,容易得罪人,但也是一名记者的责任。”周楠正色道。这些年他一直紧盯各种不良现象,反映基层腐败问题、追踪环境污染、深入传销窝点……多次被实名或匿名威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多年扎根基层,周楠有一批值得信任的基层朋友,可以随时从他们那里得到一手信息。一旦发现新闻价值,周楠马上跟进,蹲点乡镇,持续深入调研。他先后撰写了一批反映基层治理问题的稿件,刊登在《半月谈》上。这些年,周楠执笔和参与的30多篇稿件分别获评湖南省新闻奖、中宣部阅评表扬稿、新华社社级好稿、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等奖项。

 

  “我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关键得益于我热爱的新华社平台。如果说,新华社记者是一片森林,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棵树而已。”周楠坚定地说道,“我们老社长穆青说要勿忘人民,我期待一直在路上,深深扎根乡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