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和三位女红军说说话

作者:袁汝婷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9日 05时46分31秒 编辑:redcloud

  亲爱的三位红军女战士,我是新华社一名“80后”女记者。你们不认识我,可我已经“认识”了你们。35年前,一位记者前辈报道了你们的故事,掀起在全国寻找你们的热潮。

  今年,我有幸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活动,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85年前的冬天,你们在长征行军途中,也曾在此停留过几日。

  还记得吗?在这里,你们剪下半条行军被,送给村民徐解秀夫妇御寒。当年,你们三人和她同住的房间、挤过的小床,现在都还按照原来的模样保留着。只可惜那半条被子后来被敌人烧了。

  你们曾答应她,革命成功后,会回来看她,送她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可是,你们再也没有回来。人们四处寻找,你们依然杳无音讯。有人猜想,或许,你们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先告诉你们一件事儿吧,当年很穷的沙洲村,如今村里人过上了有饱饭吃、有暖被盖的日子,开始富裕起来。

  由于“半条被子”的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来村里参观。络绎不绝的来访者给村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你们当年那“半条被子”给徐解秀夫妇、给沙洲村人带来的温暖,80多年后还在延续!

  如果你们能看到这一切,该有多好啊!

  这次与我们一起再走长征路的同行,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之前,我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剪刀,才能把一床棉被剪断呢?为什么是半条被子,而不是一条被子?

  徐解秀的孙子解开了我的好奇。他把我带进你们住过的小屋,告诉我当年红军的条件很艰苦,说是被子,其实特别单薄,可那也是你们仅有的御寒之物。徐解秀当时怎么也不肯接受你们馈赠的被子,情急之下,你们只好剪下半条送她。

  1991年,你们当年帮助过的徐大姐去世了。家人说,她盼了一辈子,常坐在村口张望,盼着你们回来。

  这些天,我们听到了许多红军故事。这些故事,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在想,究竟是哪一个故事,永远驻留着年轻的你们?这一路上,我们每到一处都能看到红军墓,有的墓碑上连名字都没有。我止不住想,那下面有没有长眠的你们?

  我是生于和平年代的青年,只在电影上看到过战争,出门旅行有汽车火车飞机,更没有体会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说实话,出发之前,我虽然被你们的故事打动,却总觉得你们离我有些遥远。

  直到我在沙洲村问了徐解秀的曾孙女朱淑华一个问题。我问她,如果有机会给你们写信,最想说什么?这个和我同龄的姑娘红着眼眶,沉吟了一会儿,告诉我:“我想告诉她们,我们现在过得很好。”

  这个朴素的答案击中了我。那一刻,我终于感到自己与你们血脉相连。是啊,我们过得很好,而我们此刻拥有的一切,不就是85年前你们和战友前赴后继、渴望抵达的远方吗?

  我曾经很困惑,在前途未卜、前路未知的情况下,你们为何能如此勇敢、如此坚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支撑你们和战友,翻越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穿过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冒雨雪,受风寒,吃草根,咽树皮,还要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准备着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今天,在沙洲村的广场上有一座雕塑,是人们想象中你们的样子。你们穿着朴素的军服,青春飞扬,温柔可亲,眼睛里闪耀着清澈纯真的光芒。

  当我走过阳光明媚的沙洲村广场,看着老人们笑脸安详,孩子们欢乐奔跑,觉得自己渐渐读懂了你们。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