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守护好一江碧水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7日 10时40分57秒 编辑:redcloud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恢复不过来。湖南生态基础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艰巨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谱写建设美丽中国湖南新篇章。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

 

  抓好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湖南是有色金属比较多的省份,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很有必要。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

 

  以长株潭试验区为龙头,抓好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进达标排放,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

 

  抓好以畜禽及渔业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

 

  加快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开放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让发展、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下个禁令,发展不能对长江流域的生态造成影响,否则一说大开发,都一哄而上抢码头、采砂石、开工厂、排污水,造成化工围江、砂石滥采、黑臭水体、面源污染等诸多问题,又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搞大保护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先把战场打扫好、清理好,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通过大保护催生绿色发展、实现更大发展。

 

 

  把责任扛起来,把防汛各项工作做好

 

  洞庭湖防汛压力大、责任重,要把责任扛起来,把防汛各项工作做好;推进滞洪区建设要做好评估、算算成本,立足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施重要蓄滞洪区老百姓有计划地搬迁,推进河湖水系连通要加强整个区域的协调。

 

(“主题阅读”文章由湖南省社科院提供,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刘建武、潘小刚、李晖、罗黎平、李卓琦、蒋俊毅、彭秋归、陆福兴、杨顺顺、何绍辉、周湘智、黄海、马纯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