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

作者:田茂军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5日 05时18分04秒 编辑:redcloud

 

  走进湘西土家族山寨,一座座精巧的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鳞次栉比、颇为壮观。与土家山歌、摆手舞一样,吊脚楼是土家儿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早在远古时代,吊脚楼的前身干栏式建筑就作为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吊脚楼逐渐摆脱了干栏式建筑的原始性,营造技艺愈加精妙、装饰手法愈加丰富,成为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于一体的珍贵的民族艺术。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民族的文明标志

 

  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这里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湍急,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保障居住安全,土家先人利用现成的大树作为支撑,其上架设竹、木搭成悬空平面,再立木柱、横梁,盖上树皮茅草或竹条板作为顶篷,将居所架空离开地面,建造出一座座“空中住房”。这种悬离地面的建筑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袭击,很快便流传开来,经过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在湘西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中就发现有木楼的形象,遗址中还发现大量有规律分布的密集柱洞,说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武陵山区已出现木柱支撑的干栏式建筑。不少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吊脚楼的身影,如《魏书·僚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清光绪《龙山县志》载:“民居中有数十家,或架树枝作楼,或两树排比作门户,至崖尽处则万树葱茏,环拥于外,若栏栅然。”

 

  在各个历史时期,土家先民不断总结营造经验、完善居所功能,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形成了一整套技术成熟、工序复杂又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依托山地林木资源作为建筑主要材料的干栏式建筑成为侗族、瑶族、苗族、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建筑形式。

 

  吊脚楼的内部结构展示了土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高超智慧。一般来说,架空部分多位于地势低洼处,比较潮湿阴暗。土家先民将架空部分用于储放杂物、圈养牲畜等,正房部分则用于人们平日的起居生活。吊脚楼可防潮、防虫蛇,但在消防方面存在隐患,一旦失火,很难扑灭,所以土家族人在吊脚楼上一般不设火塘,其板壁上常挂有棕包沙袋,或在楼下设置石制太平缸用于消防。这样一来,吊脚楼既可以克服山区环境的居住劣势,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完善了居室功能,提高了生活品质,使人、财、物的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是土家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建筑艺术,也成为土家儿女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的主要标志。

  

 

融于自然的建筑艺术

 

  土家人世代居住在山、耕种在山,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也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在与自然相处中尽量保持和谐共生,而这种观念也反映在吊脚楼的建筑理念中。

 

  土家族吊脚楼一般建于山间坡地,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等高相接,突破地形和环境的限制,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吊脚楼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形成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如山坡台地不够平时,内向地基拓平,外向接桩搭建;位于溪谷洼地时,又可打桩造房,悬空建楼;周围环境宽松时,则横向搭建偏厦扩展建筑面积;周围空间局限时,则纵向延伸通过叠垒楼层以开拓居室空间。整个建筑空间各部分组合方式灵活、自由,有错层、退层等形式,广泛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错层等处理方法;有的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这与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异曲同工,使得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周围山水环境完美结合,既变化又统一,形成粗犷洒脱、淳朴深沉、和谐自然的美感。

 

  土家人对吊脚楼的装饰也十分讲究,由于吊脚楼的全木质结构,木雕是它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以窗户为代表,喜用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如双凤朝阳、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图案,这些纹饰布局巧妙,疏密讲究,造型生动活泼,层次丰富清晰,具有鲜明个性和民族特色。在装饰色彩上,吊脚楼一般不会大面积使用鲜艳的色彩,而是注重突出利用木质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小面积采用钻蓝、天蓝、土红和土黄进行点缀,清新脱俗,整个建筑在色彩上也能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

 

  吊脚楼修建的设计师和主要工匠,称为“掌墨师”。他们营造建筑几乎不用建房图纸,凭经验根据地形特点和屋主所需便可制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一名合格的掌墨师不仅需要对整栋房子的结构、尺寸、位置、形状了然于胸,还要精准计算和确定部件上的凿孔开眼的具体位置和尺寸、方向,榫卯之间严丝合缝才能使吊脚楼牢固坚实,做到“不用一钉一铆,墙倒屋也不倒”。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吊脚楼为代表的木制建筑逐渐被营造简便、价格低廉的砖房所代替,年轻人也认为这门手艺既难学又不赚钱,不愿学习,吊脚楼的生存空间面临危机。

 

  湖南省永顺县是土家族重要发祥地,永顺土家族吊脚楼既是南方少数民族适应潮湿环境和利用空间的杰作,也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原生态载体。近年来,相关部门在特色村寨建设中十分注意建筑的“原生态性”,改造传统民居不再采用“木包砖”的现代仿古建筑形式,而是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用传统技艺进行恢复修建,以此来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建筑营造之美,以及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

 

  在注重文化的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当地政府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强调在发展中传承,让这项非遗真正实现传承发展。吊脚楼掌墨师彭善尧是土生土长的永顺人,凭借出众手艺成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在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开发中,许多地方找彭善尧修建、复原传统吊脚楼,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跟随他一同忙碌在吊脚楼建设工地上。他们活跃在湖南湘西、重庆秀山、湖北恩施等地,组织营建、修复了包括花垣博物馆、永顺老司城祖师殿等在内数百栋吊脚楼。

 

  彭善尧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进入传承非遗的行列:“很多大学生都来向我请教过营造技艺,他们都对这门技艺很感兴趣,吊脚楼的未来在青年人。”

 

 

下一篇 创办特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