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现中华文化智慧

作者:姜广辉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9日 05时29分55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智慧。

 

  第一,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世纪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相当一部分精英人士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结,今天提出文化自信,正是对症良药。“文化自信”四个字分量甚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文化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第二,关于忧患意识。第三卷中第八个专题的题目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老一代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曾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华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忧患中淬炼出来的,正是有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先哲都会利用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来教导世人和后代:“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第三,关于战略定力。“定力”原本是中国佛教的概念,最早见于佛教大乘律典《璎珞经》,其中说:“摄意去想,不怀狐疑,是谓定力。”引申之义,是对于信仰、信念、理念的坚守力。古人说“有定力故能定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运用“定力”概念,就是告诉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需要有定力来坚守。

 

  第四,关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之中,只有中华文明自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发展。中华民族一直坚守她很早就发现的人类生存智慧——“和谐”。《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强调不同邦国和民族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协和万邦”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在今天,它正开始由理论转变成实践,由理想转变成现实。这个转变的契机,便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作者系湖南大学特聘教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