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以高质量农业产业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曹炯芳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2日 04时42分44秒 编辑:redcloud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湘潭作为全国粮猪生产大市、长株潭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振兴乡村的湘潭担当,坚定不移走稳走好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子。

  

 

农业产业化是湘潭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湘潭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地少人多,耕地面积227万亩,人均不到8分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必然选择。多年实践也证明,坚持精细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是湘潭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叠加释放出助推乡村振兴的“四重效应”。

 

  特色产业凸显主导支撑效应。深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资源,2019年,粮油猪产值实现230亿元,蔬果产业超80亿元,湘莲产值达85亿元,加工贸易量占全国80%,沙子岭猪纳入国家优质湘猪产业集群建设。全市“3+3”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00亿元,朝着“千亿”目标稳步迈进,规农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达到2.9∶1。

 

  龙头企业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既可以“接二连三”,还能“1+N”,实现多环节增值,带动多群体共赢。历经多年耕耘积淀,湘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06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4家,今年疫情影响下逆势上扬,可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6家、入规15家,聚宝米业、伟鸿食品、龙牌酱油、宏茂湘莲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速壮大,“潭字号”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园区建设迸发集聚辐射效应。以工业化、平台化、项目化理念抓农业,累计投入70亿元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规模经营主体127家,流转土地近10万亩,依托主导产业鲜明、要素资源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的优势,做大培强亚栖亚、金景丰、北马峰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特色种养、深层加工等产业链,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就业创业激活富农增收效应。农业产业化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农业农村汇集,创造了就业创业的广阔舞台。2019年,全市农村耕地流转比例达61.1%,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增至6000余家,农业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6.5万户,提供就业岗位8.9万个,发放酬劳30.7亿元;以园区带片、企业带村、合作社带户、帮技术服务、帮产销推介、帮融资对接“三带三帮”行动为抓手,推动产业扶贫由自主发展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转变,产业帮扶与利益联结覆盖率100%;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营收过11亿元,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实。

  

 

找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着力点

 

  当前,湘潭农业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认清优势长板,更要立足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找准差距短板,因地制宜、靶向施策。

 

  均衡充分发展格局需进一步加力。农业产业化既受自然条件适宜性的约束,也受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市场条件等因素影响。由于湘潭各县市区存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等差异,区域产业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全产业链提质提效需进一步加快。农业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大而不强、短而不长、散而不聚、粗而不精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产业链延伸拓展还需发力,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规模生产、技术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转化水平有待提升。如粮食产品仍以大米为主,米粉等加工产品长期满足于自产自销,近年虽培育了聚宝米业等龙头企业,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质高效产品溢价需进一步提升。企业立足供需两端发力不够,产品品种档次、技术含量还不高,多以原料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直接走向市场,占据中高端市场的不多;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亟待加强,如茶叶、茶油、蔬果等领域大多由农户或初级合作社分散经营,还未形成行业性统一大品牌,产业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全过程要素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企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不畅,大多靠自有资金、政策扶持,对金融贷款依赖度较高,缺乏社会化资本支持。农业现代流通体系亟待加快构建,疫情期间不少企业暴露出产销对接不畅、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村人才结构不优、供需不匹配,存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四支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在精细发展、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既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也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走以精准定位、精致生产、精深加工、精明经营、精密组织为特征的精细农业发展之路,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催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空间,推动湘潭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坚持稳产提质、绿色安全,加快品牌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践行“两山”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严守耕地保护责任线、生命线,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抓好稳面稳产、提质提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聚焦优质量、高效益目标,深入开展品牌提升行动,持续壮大“一县一特”“一园一业”“一村一品”,培育“湘潭优品”,推动“潭品出湘”,打造长株潭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聚焦湘莲、沙子岭猪、蔬果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农产品、农业企业全流程品牌建设,争创一批特色鲜明、口碑优良、市场广阔的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商标品牌。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

 

  强化科技支撑、数字赋能,加快创新化发展。湘潭人均耕地不足,不能拼面积和总产量,应当依托湘潭耕种条件优越、科研实力雄厚优势,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农业产业化核心环节、重点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现代种业、科学栽培、农业机械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广聚宝米业“稻米去镉”、“华绿”专业化服务、“莲(稻)渔”综合种养等先进技术模式,推动科技加速转化为农业先进生产力。围绕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中部国际智慧物流园、九华农机产业园、花石湘莲市场、金阳城水果批发大市场等市场平台作用,完善信息供给、产品经纪、服务中介等平台机制,加快建设“产、收、加、储、运、销”无缝联接、高效运转的现代流通体系,助推农产品精准走向大湾区、大城市、大企业、大社区、大商超;大力发展数字农村、智慧农业,着力推进“两社融合”,积极培育农产品物联网、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产销对接紧密融合,确保既“种得出、种得好”,又“卖得了、卖得好”。

 

  促进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加快融合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破除“就农业抓农业”的路径依赖,做好业内融合、跨界融合文章。突出园区主导、项目支撑,推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集聚,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现代物流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种养向“种加储运销”并重转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集群发展、组团发展,加强产业园区、生产设施互通共享,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畅通对接、协作互补。切实发挥盘龙大观园、韶山村、七星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依托自然生态、文化遗产、闲置农房等资源,引导支持农户、企业发展观光旅游、餐饮民宿、养生养老等项目,打造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等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

 

  突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加快一体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富农增收的主要路径。坚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支撑、利益联结为纽带,全域推行产业扶贫“三带三帮”机制,引导各类市场化主体与贫困群众、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更好促进产业发展、企业盈利、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引领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结型等模式,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中小农户参与、专业组织服务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发展订单带动、服务联结、以土地资金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共赢”。

 

  优化服务供给、要素保障,加快协同化发展。坚持以改革激活力、靠创新强动力、向服务要生产力,加快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加强政策精准供给,激活各类要素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厚植肥沃土壤。抢抓“新基建”和国省重大专项支持机遇,加大涉农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加快补齐提升水利、交通等基础短板。拓宽农业多元化投资渠道,健全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农惠农,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化资本“下乡”助农;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加强“四支队伍”建设,推行“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田园”多元人才科技培育模式,用好用活农技人才、“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重创新、善管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