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尹少华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2日 04时31分59秒 编辑:redcloud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湖南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实施生态强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建立。自2007年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获批,湖南率先探索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实现路径。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红线整体格局。率先出台了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政策。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与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正逐步建立。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共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6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72个,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9%,远超世界31.8%和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同时还建有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处国际重要湿地,洞庭湖区湿地保护区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其他四大淡水湖保护地总面积的两倍。通过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正在不断夯实。

 

  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扎实推进。自2013年启动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以来,湖南先后投入500多亿元,实施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整治项目3578个,关停涉重企业1182家,完成600余个重金属治理项目,推动湘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近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且郴州、湘西和张家界3市州所在城市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值。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345个省级及以上监测评价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5.4%,60个“水十条”国家考核评价断面总体水质优良率为93.3%,未出现劣V类水质断面,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

 

 

  进入全面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湖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湖南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也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虽然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决定了湖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矛盾突出。湖南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的内陆省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仍为第一要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资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要求享受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期待也会更加强烈,因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同时湖南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导致能源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高,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尚未脱钩,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受客观条件制约,湖南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资源的高消耗,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市县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仍然占规模工业的35%以上,能源消耗占规模工业的近80%。目前仍有部分工业园区未按要求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少数重点行业的工业企业还未完成清洁化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种植业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农业养殖粪污处理率低,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率仅56.9%。

 

  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任务艰巨。湖南是生态资源大省,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省份,其中尤以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具有代表性。虽然目前“一湖四水”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洞庭湖区水多、水少、水脏的“三水”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湖区工业排污口还没有完全消除,城乡生活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湖区污染的主要来源,“一湖四水”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同时,全省还有80万公顷无林地需要绿化,60多万公顷坡耕地需要退耕,10万公顷重金属污染农田需要治理,40多万公顷矿山需要造林,生态修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这些突出问题表明,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强化使命担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湖南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正逐步脱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个关口,我们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长点。我们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努力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山、罗霄—幕阜山和南岭山脉为构架,以湘、资、沅、澧四水为脉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自然恢复、生态修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努力构建以“一湖三山四水”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划定“三生”空间。要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持续推进“一号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城乡黑臭水体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等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等重大标志性战役,努力实现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功能的全面提升。要优先布局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湿、湿地保护、石漠化土地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武陵山、南岭、罗霄山、洞庭湖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通过水陆共治、综合整治与系统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生态产品,壮大区域经济,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湖南山川秀美,天蓝水碧,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绿色生态既是湖南的优势,也是湖南的品牌,更是湖南的财富,发展生态产业基础良好,潜力巨大。要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禀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要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既富民又强省的支柱产业,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和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对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创新源头治理制度,树立源头保护理念,坚持从空间布局优化、环境准入控制、能源资源节约等源头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治理方式转变。创新生态产业发展制度,重点培育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生态产业,加快形成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激励,加快形成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市场化制度,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全面推行阶梯式的水电气价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并在水泥、电力等行业率先启动。创新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扩大补偿范围,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创新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坚决摒弃“重经济轻环境、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